《表1 符合本地落户条件下流动人口落户意愿与长期居留本地打算》

《表1 符合本地落户条件下流动人口落户意愿与长期居留本地打算》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城镇化的社会效应及城镇化中后期的规划应对》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根据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专项调查数据统计,样本量13998。

当前我国人口流动的态势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人口单向流入城市并周期性城乡循环流动,转变为定居城镇及城际多向流动,人口流动的推拉力机制也逐渐从城乡发展差距转变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自2014年流动人口总量达到最高值以来,流动人口数量的变动趋势已逐渐趋于平缓(图2),反映出当前总体发展模式下我国城镇化的人口容纳度可能已经进入瓶颈期,稳定和融合既有庞大的流动人口群体及进一步拉动城镇化的人口集聚能力和消解能力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回溯改革开放40余年的人口发展历程,中国人口流动从严格控制到有限放开再到全面开放再到主动加速,人口发展策略也从户籍管制为主转变为公共服务供应为主。在以户籍制度为主要人口流动管制工具的时代,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是否能长期定居城市受制度性因素的强烈影响[4],更多地是制度演化的结果。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的地方竞争性发展模式建立,人口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效应不断放大,户籍制度对人口的管控随之弱化,加之持续多年的户籍制度改革,围绕户籍所绑定的城乡差异化福利政策也不断分解。然而,制度化的户籍管控的弱化却并不意味着不同阶层生活和公共服务差距的缩小,户籍的阶层功能逐渐被转嫁于住房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获得住房成为安居城市并获得城市高品质公共服务的“支付凭证”,以住房和社区为基础的空间分异也不断加剧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破碎化和阶层化[5,6]。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广东、河南、湖南、江苏、山东、新疆、云南及重庆等地组织的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抽样调查显示,当前流动人口落户意愿已大幅降低,具有明确落户意愿的比例仅为40.59%,但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具有在城市长期居留打算的人口比例达到82.65%,反映出户籍的重要性正在下降,而城市本体的吸引力逐渐凸显(表1)。应对当前面临的人口城镇化发展问题,不仅要做好存量工作,还要继续推进增量工作,即“守住不发生大规模失业的底线并防止出现大规模的返乡潮”。进入城镇化中后期,人口城镇化进程不仅不可逆转,而且也不能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