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样地基本情况:近自然恢复状态下荒漠草原不同群落表土粒度特征研究》

《表1 样地基本情况:近自然恢复状态下荒漠草原不同群落表土粒度特征研究》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近自然恢复状态下荒漠草原不同群落表土粒度特征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土壤粒度特征与风蚀强度的关系一直受到荒漠化防治学界的探讨。相关研究表明,土壤风蚀与粒度存在密切关系,董治宝等[4]通过风洞试验将土壤颗粒机械组成按其抗蚀性的差异划分为:0.08~0.40mm为易蚀颗粒,>0.05~0.08mm和0.70~0.40mm间为较难蚀颗粒,>0.70 mm和<0.05mm为难蚀颗粒;由表2可以看出,蒙古韭、银灰旋花、克氏针茅、羊草、洽草、短花针茅6种不同群落间土壤颗粒分布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差异,表土粒度组成均以砂粒、粉粒为主,黏粒含量较低。其中砂粒含量在41.72%~75.97%,粉粒含量17.86%~62.65%。群落土壤粒度组成从细到粗依次表现为克氏针茅>短花针茅>洽草>银灰旋花>蒙古韭>羊草,土壤呈现逐渐粗化方向发展。短花针茅、洽草群落的植被盖度虽然不及克氏针茅群落,但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近地表的气流结构,利于大气中细颗粒物质在地表聚集和分选,增加地表稳定性,减少土壤风蚀,可能是生物量和大量的枯落物导致地表覆盖的短花针茅群落表层土壤中的细颗粒含量较高的原因。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克氏针茅、短花针茅、洽草群落地表土壤中的粉粒和黏粒等细颗粒物质含量虽然较其他群落有所增加,但与其他地区的相关研究结果相比较还处于较低水平。植被近自然恢复16年后,植被恢复区表层机械组成仍然较粗,可能与该地区土壤质地结构本身较粗糙有关。结合表1发现,洽草、羊草群落的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与克氏针茅群落相当或更高,导致克氏针茅群落下土壤更偏细的主要原因是:其一由于克氏针茅属于多年生密丛型草本植物,旱生草原种,是典型草原的建群种之一,在当地盖度较大且秆直立,植株高30~60cm,且克氏针茅地上部分由多数分蘖形成密集的草丛,成簇生长,叶层高20~30cm,生殖枝高50~60cm,丛幅直径通常为30~40cm[34]。因此,克氏针茅群落与其他群落相比,其凭借自身植株盖度和高度的优势增大了地表粗糙度,降低地表上方气流的吹蚀能力,抑制风蚀的发生,并较大程度有效地截拦近地表气流中的细粒物质,导致地表土壤中颗粒细物质偏多,对表层土壤中的细颗粒起到了一定的存留作用[35];第二个原因植物根系都有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功能,在土壤风蚀方面增强土壤颗粒总体粒径,从而增强地表粗糙度,抑制地表气流[36];而克氏针茅是由多数分蘖形成密集的草丛,成簇生长,具有发达的根系,其发达的根系能有效改变土壤质地,形成宝贵的团粒结构将土壤中的较粗粒物质逐渐向砂壤质转变,对细颗粒形成补给,使得样地内颗粒组成保持在较细的水平上,提高土体的抗风蚀能力[36]。并且在取样时还发现克氏针茅群落腐殖质层较薄,在20~30cm土层下可见钙积层,所以细颗粒物质与其他群落相比较较多。因此当地相关部门在实行围封草场、禁止放牧等保护措施的同时可以考虑增加克氏针茅等建群种的植被盖度和高度等,在保护地表土壤的同时降低地表粗颗粒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