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发生区域演变、种群暴发机制与防控关键技术》

点击下载 ⇩

小麦吸浆虫是中国小麦主产区毁灭性的害虫,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汁液,造成麦粒瘪疮、空壳或霉烂,许多田块常常颗粒无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56-1967农业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消灭的最严重农作物病虫害种类之一。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小麦吸浆虫开始严重发生,发生区由原来的黄淮江淮地区不断向北向东扩展,传统的“主攻蛹期、成虫扫残”防治技术由于土壤处理工作强度大和成虫发生期预测困难导致虫情反复,发生面积居高不下,近多年来年平均发生面积超过3000万亩,如2007年发生面积为3244万亩,防治后损失12.5万吨。为解决小麦吸浆虫成灾机理和防控关键技术,项目组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如下成果:

1,气候变暖导致小麦吸浆虫在华北地区成灾。研究发现华北吸浆虫新扩展发生区(河北、山东、天津、北京)虫源来自黄淮江淮地区,吸浆虫成虫可随气流从南向北扩散传播。华北平原的温度上升导致了发生区50年间平均向北移动3.3个纬度。气候变暖促进华北地区小麦吸浆虫出土期大幅度前移,导致小麦吸浆虫成虫出土与小麦抽穗的同步性引发小麦吸浆虫成灾。春季(2-4月)平均温度由南向北依次上升到6.8度时,小麦吸浆虫就会发生为害,并以此准确地预测了发生区正在向渤海沿海地区和山东半岛扩展。该研究也是发现的气候变化大规模直接影响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的首个例证。连续品种抗性鉴定表明中国小麦产区主栽品种均为感虫或高感品种,也成为吸浆虫暴发成因之一。

2,测报防控关键技术。在国内率先研究并确定粘板监测成虫的方法,与传统的目测法、扫网法和蛹期发育进度监测法相比,不受监测时间段限制,定量准确,简便易行。同时发明了土壤幼虫淘土器械、取样器具、灯光诱捕装置和性诱剂合成方法用于监测种群动态和暴发机制的研究工作。

根据发现的小麦吸浆虫侵害的敏感期为小麦抽穗期,研发了小麦抽穗70%到齐穗期/杨花前喷雾穗期化学保护技术取代孕穗期/吸浆虫蛹期毒土防治方法,扩大吸浆虫防治的窗口适期,利于统防统治的实施,单位面积杀虫剂用量减少80%,并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

3,“粘板监测、穗期保护”的防控关键技术体系推广应用。2014年该技术成为全国指导吸浆虫防控的正式文件(农技植保函〔2014〕399号),并发布了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T 3302-2018,2015年也发布了相应的地方标准。通过培训、宣传、示范和参与防控决策的文件制定等措施,在全国主要发生区推广应用,2014年以来发生面积逐年下降,2018年全国发生面积已压缩到吸浆虫再猖獗以来最低的1444万亩,为保障中国小麦安全生产和农田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该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授权新型实用专利1项;发布农业行业标准1个,河南省地方标准1个;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第一完成人的第一或通讯作者核心期刊论文22篇;出版著作1部;该项技术在河南、河北、陕西、安徽、山东等全国吸浆虫主要发生区累计推广应用2520万亩次,经济效益85169.7万元。

成果说明

自2007年12月十一五国家小麦体系成立以来,通过小麦体系在河北、山东、山西、河南等10个试验站、通过河南省农科系统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基层群众、2014-2018通过全国农技中心郑州、兰州、苏州、西安等地对全国植保技术人员、通过河南省植保站对河南植保技术人员进行吸浆虫测报防控技术培训。累计培训人员5000多人次。 2014年4月11日、2015年12月16日《农民日报》组稿报道吸浆虫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建议,每年在吸浆虫防治关键时期在河南电视台开展吸浆虫防治技术讲座。 参与年度全国及河南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