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电动汽车的电机驱动系统设计与振动控制策略》

点击下载 ⇩

随着中国《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的需求,对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及其振动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动汽车驾驶的舒适度和操控的稳定性是评价电动汽车性能优劣的最重要两项指标,其主要取决于电机驱动系统与悬挂系统的性能好坏。项目组通过与新能源汽车企业等密切合作,在国家自然基金委、河南省科技厅、教育厅和郑州市政府的有力支持下,从高效率、高功率密度、低速大转矩及宽调速特性的电动汽车用驱动系统设计与高性能悬挂系统的振动控制策略两方面展开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

(1)针对电动汽车驱动用永磁电机气隙磁场不可调、调速范围有限等不足,基于“源电机理论”,从电磁相似性原理出发,设计了一类具有高转矩密度的新型“聚磁式”宽调速磁场调制电机。同时,通过特殊的聚磁结构设计、灵活的调磁方法有效实现了电机低速大转矩、宽调速以及全调速范围的高效率。

(2)针对新型驱动电机的结构特点,结合空间电压矢量控制,提出了磁场调制电机的一种宽调速控制技术。该技术在速度分区控制的基础上,低速区结合电机铜耗最小原理,高速区保持反电势q轴(交轴)分量恒定,对不同运行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使电机在整个运行区间都能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3)针对驱动电机内部各电磁参数强耦合、随电机运行状态改变而变化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智能弱磁调速技术。该技术将模糊控制与粒子群优化算法相结合,根据电机在高速区的运行状态变化实施不同的控制策略,使电机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4)为解决电机振动和路面激励引起的整车振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滤波-X自适应滤波振动主动控制技术。其中振动控制算法实现从车身结构中提取振动响应残差信号,将其应用到控制器结构和算法迭代过程中,构建了新的振动控制器,克服了振动反馈可能带来的整个控制系统不稳定问题。该技术的引入,提高了汽车行驶过程的平顺性和舒适性。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共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项;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SCI、EI收录22篇(中科院JCR分区二区以上论文4篇);学术著作3本。研究成果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项目第一完成人黄全振博士先后获得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带头人等人才称号。得到了谢菲尔德大学Z. Q. Zhu教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东南大学花为教授(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青基金获得者)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引用和好评。国家一级查新机构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水平查新表明,该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在对送检的试验样机及其驱动系统进行检测后,检测报告表明该类电机及其驱动系统在最大转速、最大输出转矩及效率方面均表现优良。

该项目相关技术通过合作开发、技术推广应用等方式与湘潭顺达新材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国家电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等国家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发,研发的电机驱动系统及振动控制技术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力系统、矿山机械、智能制造等十多个领域,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约1.62亿元,利润约3800万元。同时,该项目提出的主动振动控制技术,在大型电力设备(电力变压器、电抗器)振动抑制、轨道交通、工业装备等领域有着巨大潜在经济、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广阔。

成果说明

该项目在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的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理论成果,得到了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引用和好评,相关研究项目组共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SCI/EI收录22篇(中科院JCR分区二区以上论文4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2项,学术著作3部。 本项目研究成果在湘潭顺达新材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郴州顺达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怀化顺达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长沙顺达新材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投产应用。应用本项目创新点1设计的新型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和原来传统的永磁同步电机相比,在效率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