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3”信息系统的临床路径管理研究与实践》

点击下载 ⇩

研究背景:为了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控制医疗成本,减轻病人就医负担,该院于2008年开始探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并成为卫生部临床路径试点医院之一。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研究方法根据单病种临床路径的定义,将医疗规范和治疗流程转化为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规则,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作为开展医疗活动的平台和实施医疗管理的工具。2、技术路线发明点、创新点1、将电子医嘱、电子病历、电子临床路径和医疗路径版块、护理路径版块、患者告知版块等医疗平台整合,集成为“3+3”信息系统。2、在计算机程序规则控制下,按照确定的路径规范和流程实施标准化的诊疗,规范了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减少医疗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3、在路径执行关键点设置智能提示、警示和锁定等功能,避免医疗不良行为的发生,提高了医疗质量,保障了医疗安全。4、通过护理路径,使护士能够依据医疗、护理计划及患者需求,按时间计划、有预见性地开展主动护理,减少工作漏项,防止护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5、病区移动医生工作站与护士工作站、护理PDA之间通过无线网络实现医疗数据信息的传输,简化医、护交接流程,提高医嘱录入、整理、接收的效率。6、在患者入院时、手术前、手术日、出院时等路径关键点,系统能够自动以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书面三种形式向患者或代理人告知,告知方式便捷,加强了医患沟通。7、对抗菌药物、植入性医疗器械等的使用指征、权限、品种(型号)、剂量(数量)行规制,防止了滥用抗菌药物和植入器械行为发生。8、路径中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治疗内容,控制了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减轻患者就医负担。9、嵌入管理统计模块,可对全院医疗质量、医疗效率、卫生经济等指标进行监控、统计,并可自动生成相关统计报表、分析图表等。10、在临床路径试点工作中,该院开展了电子医嘱建设,完善了电子病历系统,建立了医疗路径版块、护理路径版块、患者告知版块,完成了医技检验、检查申请单无纸化工程,全面提升了医院信息化水平。主要贡献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创新了医疗管理模式,规范了医疗行为,提高了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控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密切了医患之间的关系,推动了医院信息化建设。曾多次在上海市、外省市及全国临床路径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和交流,影响和带动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广泛开展。应用推广情况国内多家兄弟医院赴该院参观学习了“3+3”信息系统临床路径的管理模式和试点经验。该院临床路径信息系统已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及南昌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医院推广应用。社会及经济效益1、该院骨科、心内科各7个单病种是卫生部临床路径试点病种,完成了卫生部单病种临床路径试点任务。2、临床路径全面推进了医院内涵建设。(1)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后,通过建立检查预约中心;优化手术室管理;缩短医技检查预约时间、检验完成时间;工勤人员由分科管理转为集中统一管理;增加医疗设备投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措施优化医疗服务流程。(2)以临床路径管理为基础,加强“六类重点住院病人”管理,通过精细化管理,加强了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3、缩短平均住院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4、规范诊疗项目内容,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