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超声在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点击下载 ⇩

课题来源:201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项目,合同编号:Z2012687。背景: 国内外研究表明: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侵袭性生长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使得肿瘤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手术难以完全切除,若扩大性切除病灶,就会损伤正常脑组织,造成手术并发症。术中超声作为一种安全、非放射性的成像技术,能对颅内肿瘤病灶进行实时准确的定位,并确定其边界,从而达到在尽可能小地损伤脑组织的同时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减少术后复发,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技术原理:肿瘤在超声下均为高回声,术中超声能够实时判定肿瘤边界。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行术中超声指导手术,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病人切除后残腔各壁的病理及术后24小时以及术后2周MRI增强影像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以及两组手术患者术后近远期的并发症。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MRI增强影像资料显示的肿瘤切除程度优于对照组术,患者术后近期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实验组预后良好及发生轻度残疾的患者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文发表了论文三篇,提供了项目工作总结,技术研究报告,整套相关的技术资料,以及项目结题查新报告,完成了项目的既定考核目标。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术中超声能够实时判定肿瘤边界,并与术前的MR测量的体积相比较,课题组还结合残腔各壁的病理与超声相对比,课题组发现所有肿瘤在超声下均为高回声,对肿瘤残余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指导手术切除,并减少术中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减少术后复发,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项技术在该院神经外科开展已有30多例,同时在各兄弟医院也进行推广应用该项技术,技术证明它对肿瘤残余的判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指导手术切除,并减少术中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项目无需增加特殊的设备器械即可完成,不增加患者经济的负担和社会的医疗资源,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值得在开展颅脑手术的各级医院临床推广应用。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该项目通过对50例行胶质瘤切除手术,其中25例使用术中超声引导。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患者MRI增强影像资料显示的肿瘤切除程度优于对照组术,患者术后近期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实验组预后良好及发生轻度残疾的患者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术中超声可以尽可能小地损伤脑组织的同时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减少术后复发,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而且因该设备技术要求不高,便于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但是,术中超声也有其局限性。与CT、MR相比分辨率不高,一些不同病灶可产生相似的超声回声信号,对组织间差异的分辨欠佳。不能对病灶准确定性,积累相关的经验资料不多。质量还受血流、空气、覆盖在切除部位的棉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神经外科医师对二维B超图像不熟悉,而且图像与操作者对B超的扫描手法、成像原理及断层解剖知识的熟悉程度密切相关。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