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虚则眩”的椎动脉病理机制及推拿手法干预的参数优化》

点击下载 ⇩

“上虚则眩”的椎动脉病理机制研究结果本部分研究通过对60例“上虚”型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检测(TCD)结果显示:椎动脉血流速改变最为明显,占85.0%;其次为基底动脉血流速改变,占78.3%,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改变占56.7%。从血流速改变形式来看,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流速改变均以血流速减慢为主,分别为66.7%和66.0%;其次为血流速增快,分别为33.3%和34.0%。在血流速减慢中,尤以双侧减慢为主,分别为47.1%和44.7%;血流速增快中,也以双侧增快为主,分别为占21.6%和29.8%。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改变中,血流速增快与血流速减慢例数相等,均占47.1%,其中双侧血流速增快占35.3%;双侧血流减慢占41.2%。在上述TCD检测的基础上,对60例患者再作椎动脉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检查,结果显示存在明显的形态学改变。60例120支椎动脉中,V1段有形态学改变的53处,V2段有形态学改变的34处,V3段有形态学改变的26处,V4段有形态学改变的77处。以V4段形态学改变最多。V1段形态学改变中,左侧形变26处,右侧形变25处,双侧形变11处;V2段形态学改变中,左侧形变14处,右侧形变17处,双侧形变3处;V3段形态学改变中,左侧形变12处,右侧形变12处,双侧形变2处;V4段形态学改变中,左侧形变24处,右侧形变28处,双侧形变25处。各段椎动脉形态学改变有有相对规律性。V1、V2、V3段椎动脉形态学改变均以纤细占首位,分别为41.5%、79.4%和88.5%,而其他改变各段则有其处身规律。其中,V1段痉挛占35.8%,入孔异常18.9%,扭曲占17.0%,起于主动脉弓和动脉瘤分别占1.9%;V2段椎动脉受压占11.8%,扭曲占5.9%,双侧C6横突孔未闭合占2.9%;V3段其他改变只占11.5%。V4段椎动脉形态学改变以痉挛最为明显,占51.9%,其次为纤细和断续,分别占24.7%和19.5%,其余改变占3.9%。推拿手法干预参数优化及研究结果1.推拿手法干预参数优化(1)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罗纹面着力,拇指指间关节背伸约120°,腕关节悬屈约80°;手法周期0.50s±0.05s,摆动频率120±10次/分钟,垂直强度1.0kg±0.5kg,纵向前推波上升角75°±5°,峰顶圆滑,回摆波位于下降支中段。(2)按揉法:以拇指指腹着力,带动皮下组织做环形运动,拇指指间关节背伸约120°,周期0.60s±0.05s,频率每分钟100±10次/分钟,垂直强度1.0kg±0.5kg,波形呈小丘状。该部分临床研究,通过随机分组分为优化推拿法组与传统推法组,经推拿手法操作量化标准控制,采用优化后的三部推拿法与传统推拿操作对照观察,比较眩晕发作症状的缓解、眩晕持续时间、临床综合症状积分和总有效率四个方面的差异性。从而观察优化后的三部推拿法对“上虚”型眩晕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2.研究结果(1)对眩晕发作症状的缓解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严重程度积分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无显著差异。可能与样本数太小有关。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本部分研究采用健康普通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模型对照组、传统推拿法组和优化后的三部推拿法组四组,建立“上虚”型实验模型。造模成功后参照临床研究方法,对传统推拿组和三部推拿法组进行相应治疗,治疗次数、治疗时间与临床研究同。研究结果显示。1.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模型家兔椎-基底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血流速的影响,三部推拿法组与传统推拿法组家兔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Vm与治疗前组内相比均见加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部推拿法组的家兔眼震持续时间延长的趋势更为明显,提示三部推拿法对延长眼震持续时间有一定作用。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