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胸腺提取液差异(异常)蛋白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点击下载 ⇩

主要技术内容:项目主要以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患者增生型胸腺组织差异表达的11000D条带为研究对象,运用蛋白质双向电泳(2-DE)、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串联质谱(MS-MS)等技术,初步分析鉴定条带的蛋白质组成;对得到鉴定的蛋白点,再利用RT-PCR、Q-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技术,在MG患者胸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做验证研究;对于得到验证的蛋白,再利用MTT、流式细胞术,分析蛋白的刺激剂和抑制剂对胸腺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技术指标:1. MG增生型胸腺组织11000D条带阳性率为72.7%;2.改进“人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定量酶联免疫诊断试剂”和“Titin抗体定量免疫诊断试剂”,对患者血清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Titin抗体进行检测。在筛查的MG血清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率(血清抗体浓度≥0.45 nmol/L,判为阳性)63.1%(649/1028);Titin抗体阳性率8.5%(23/272);3.建立了MG胸腺组织蛋白质组双向电泳方法;4.确定MG增生型胸腺组织由30±6个蛋白点组成;5.确定蛋白4.1、BANF-1和CHAT等3个蛋白点是11000D条带的重要组成成分,这3种蛋白分别是细胞骨架的组成成分、细胞内信号传导关键蛋白和乙酰胆碱合成限速酶,为MG胸腺蛋白水平变化提供研究方向;6.发现蛋白4.1R过表达是MG患者增生型胸腺组织的显著特征;7.发现CHAT可表达于胸腺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细胞浆,在胸腺髓质中大量表达,皮质区少量表达,且胸腺增生组的CHAT表达明显增高;8.发现BANF-1可能参与了MG患者异常胸腺的形成,特别是与MG患者胸腺萎缩关系密切。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本项目为深入开展MG病因学、诊断学和治疗学研究提供了靶蛋白。同时,该研究为胸腺摘除术治疗MG提供了更为可靠分子水平依据。近年来,课题组总结了MG临床工作实践经验,探讨了以胸腺免疫学为基础的发病机制,编纂成书《重症肌无力临床医学与护理研究》,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并成功举办5次国家级“重症肌无力临床与基础研究继续教育学习班”,在医务工作者和广大患者中产生了较大影响。项目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引进“人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定量酶联免疫诊断试剂”和“Titin抗体定量免疫诊断试剂”对患者血清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和Titin抗体进行检测。既服务于该项研究,对研究对象进行有效的甄别筛选,又改变了我省没有用于诊断和研究的MG实验室诊断标准现状,也改变了长期以来临床医师凭借患者症状和新斯的明实验诊断MG的习惯。项目实施以来,筛查和回顾性调查MG血清1028余例,其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阳性率(≥0.45 nmol/L)63.1%(649/1028);Titin抗体阳性率8.5%(23/272)。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