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化的4G移动通信系统防雷关键技术理论创新及国内外应用》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8145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TM862 |
完成/联系人 | 刘吉克 熊膺 马红兵 戴传友 何金良 祁征 李欣 陈强 孙石峰 刘晶川 林国勇 刘裕城 牛年增 王国立 张方建 |
来源省份: | 北京 |
完成单位: | 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 深圳锦天乐技术有限公司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大恒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南方电信规划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研究院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分公司 |
所属部门: | 河南省通信管理局 |
科研日期: | 2017 |
研究行业: |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 |
研究主题: | 移动通信系统,接地设计方法,防雷接地技术, |
联系电话: | 下载查看 |
联系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商务中心3号楼 |
传媒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4G系统与传统的宏基站设备相比明显小型化。4G系统一般处于非电信环境和非暴露环境,应用环境恶劣,安装随意性强。虽然传统宏基站防雷接地技术理念可应用到4G系统,但4G系统在许多场景下无法按照传统的方式接地,如果不考虑两者差异,不仅会产生巨大的投资浪费,而且会在雷击时损坏设备。4G小型系统防雷接地面临技术的转折点,国内外尚无相关研究报告和标准可依,直接影响三大运营商4G工程建设及设备和人身安全。4G系统防雷接地也引起了ITU的高度关注。该研究在小型无线系统防雷领域获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及理论创新,取得了处于业界前沿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小型移动通信系统防雷接地解决方案,拥有独享的系列国内外发明专利,并在此基础上主导编写了一系列国际国内标准。研究成果理论创新与国内外技术对比全面领先:1)发明了在非暴露环境下,采用非常规的半浮、全浮和隔离浮地的接地技术,解决了小型移动通信系统因环境恶劣等因素带来的安装和接地困难问题,形成了防雷接地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2)针对不同雷击区域和环境条件,提出了差异化的优化接地设计方法,节省了数以亿计的建设费用;3)划分了不同的雷电保护区域,对不同环境下的小型移动通信系统建立了最佳的直击雷保护方法,降低直击雷形成的诱因,减少直击雷概率,确保系统在直击雷情况下的安全;4)在不同雷电强度下,创建了不同的雷电过电压保护模式;研发了一系列防雷器件、发明了自恢复性开关及后备保护器,引起了国内外轰动效应,形成多项基础核心发明专利。主导系列国际国内标准,取得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享有国内外4G建设的强大竞争力:项目组主编了YD/T3007《小型无线系统的防雷接地技术要求》,并将核心内容写入了国家标准GB1514-T-339《通信局站防雷装置检测方法》、GB50689《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鉴于以上标准成果技术内容的原创性和广泛实用性,在ITU主导编制了K.97 Lightning protection of distributed base stations、K.112 Lightning protection, earthing and bonding: Practical procedures for radio base stations、K.120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Earthing of Miniature Base Station 3个国际标准,彰显了“中国防雷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在国际标准唱响中国好声音”。核心发明专利直接推动了防雷接地技术的发展:研究成果形成独享的国内外专利28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含美国、欧洲、法国三项国际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1项。项目组于ITU标准提交日期前将核心发明专利提交给专利局,还有8个发明专利的核心内容写入了通信行业标准,实现了核心发明专利在国际国内标准中的必然应用,使中国企业在4G系统国内外建设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直接推动了国内外防雷接地技术的发展,且发表论文SCI3篇、EI12篇。成果在中国联通、移动、电信的4G基站及华为、中兴等公司承接的国内外工程中广泛应用,根据应用证明统计,直接经济效益近18亿。以刘尚合院士、张元校长等11位教授/博导/专家的河南省科技成果鉴定结论为:该成果技术先进,实用性强,在小型移动通信系统防雷与接地关键技术研究方面有重大创新,在ITU国际标准制定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