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新分类及其微创精准治疗研究》

点击下载 ⇩

1、研究背景血管瘤与脉管畸形(教科书上仍统称为“血管瘤)诊断混乱,治疗效果不满意: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是常见的血管性疾病,但临床上它们的诊断仍十分混乱,被大多数医生普遍不科学地统称为“血管瘤”,实际上,1996年国际脉管性疾病协会已制定了新的生物学分类方法,将此前传统意义的“血管瘤”重新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进一步分为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动静脉畸形等】,并阐释了两者最本质的差别,即血管肿瘤存在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而血管畸形则是胚胎血管发生过程中的结构异常,其内皮细胞分裂率正常。该观点被广泛认同,从而成为现代分类和国际上各学科交流的共同基础。但:⑴对于诊断困难的病例,临床上尚缺乏微创而客观的鉴别诊断指标;⑵长期以来,因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命名混乱,导致了治疗方法的繁多且缺乏靶向性,如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低温冷冻、激光治疗、硬化剂治疗及激素治疗等)尽管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无论是在治疗效果,还是在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均远不尽人意,为此,有关血管瘤和各种脉管畸形的精准、微创、美容治疗方案将是现代微创医学发展和患者治疗的迫切需求。

2、研究成果⑴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新的生物学分类诊断方法的应用与拓展依据此新分类,对于诊断困难的病例,项目组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ELISA法检测血VEGF、尿bFGF进行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判断血管瘤是处于增生期抑或消退期,得到了它们的临床诊断数值(分别是99.6 pg/mg和0.16 ng/mmol)。这两项检测指标相对于以往传统的病理检查、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等是无创、操作简便、客观的指标。

⑵血管瘤和各种脉管畸形的精准、微创、美容治疗方案的产生与应用项目组根据血管瘤和各种脉管畸形的发病机制,摸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精准、微创、美容治疗方案:血管瘤可采用局部治疗(外用药物涂抹、注射治疗和脉冲染料激光)以及系统治疗(普萘洛尔或糖皮质激素);脉管畸形里的毛细血管畸形采用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静脉畸形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畸形静脉腔内硬化治疗,淋巴管畸形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畸形淋巴管腔内硬化治疗,动静脉畸形采用DSA+栓塞治疗。项目组采用上述精准微创的治疗方法治疗了4000例血管瘤、30例毛细血管畸形、92例静脉畸形、67例淋巴管畸形、36例动静脉畸形,治疗效果满意。

3、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课题相关研究发表论文16篇,并通过学术交流、举办学习班、培养研究生等多种途径将成果推广,在省内十余家医院应用,一定程度地改善了血管瘤和各种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的混乱局面。再者,这些微创、精准的治疗方法的应用为社会节省了医疗资源、患者减少了并发症、减轻了痛苦、保存了功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该研究的开展和顺利实施与省科技厅、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蚌埠医学院等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密不可分,与国内多家医院专家的支持和指导密不可分。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