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白内障治疗新技术研究及应用》

点击下载 ⇩

白内障是中国最常见致盲眼病,居致盲性疾病中的首位。白内障的病因复杂,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晶状体混浊的一种退行性改变,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手术是白内障最有效、最常见的治疗手段。然而,复杂性白内障进行手术治疗仍然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复杂性白内障包括过熟期白内障,晶状体脱位的白内障以及伴有散光的白内障等。如何安全的、有效的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项目针对这个临床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出新的手术方法,并在临床广泛应用,有效的提高了白内障手术的成功率。该项目有三个方面技术创新。

第一,人工晶状体垫板(IOL Scaffold),预劈核技术新方法在复发性白内障治疗的应用。复杂性白内障超声乳化过程中,常规方法后囊膜破裂的发生率为15%左右,应用该技术无后囊膜破裂发生。该技术的要点为:在乳化1/4的白内障后,装入人工晶状体于囊袋内,剩下的晶状体位于人工晶状体上方,进行超声乳化,有效保护了后囊膜,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在2012年开始进行实施该项技术,并在临床上应用。2014年12月首次在安徽省眼科防盲会议上进行专题发言报告该成果。该项目提出的预劈核技术可有效减少角膜内皮细胞损失。选取了45例病人( 80只眼),分成2组,每组有40眼,分别行乳化劈核和撕囊镊预劈核。研究发现,撕囊镊劈核在手术过程中所用超声乳化时间短,对角膜内皮的损伤小,角膜水肿程度轻。

第二,后囊膜抛光技术新方法在复发性白内障治疗的应用。后发障是白内障术后常见并发症,1年后发生率为36.5%。该项目采用后囊膜抛光技术,后发障的发生率减少为16.3%。该项目选取手术的149例189眼白内障手术患者,其中82例104眼白内障患者在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运用抛光器进行后囊膜抛光处理,选择同期67例85眼未行后囊膜抛光患者进行对照通过随访观察1年,使用抛光器行后囊膜抛光明显减少后发障的发生率(16.3%)。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使用抛光器行后囊膜抛光安全有效,明显减少术后后囊膜混浊,能更好的提高患者视力。

第三,散光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伴有高度散光的白内障手术中应用。白内障患者中约24.55%术前就存在大于1.5D角膜散光,如果不予矫正,将严重影响白内障患者术后视觉质量。该项目对术前存在角膜散光并植入Acrysof Toric IOL的白内障患者定期进行随访,发现该人工晶体可以使白内障患者获得良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术后残余散光,预测性较强。Acrysof Toric散光人工晶状体在白内障伴有散光的患者中的应用填补了安徽省该技术领域的空白。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白内障手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有效的提高复杂性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抑制了术后后发障的发生,改善了患者的视觉质量。该项目研究共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文章1篇,中文9篇,共培养博士生3名,硕士生5名。举办了该项目有关的继续教育2次。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全省6家医院2000余例患者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