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治研究》

点击下载 ⇩

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其预后较差,超过80%的患者在诊断时即已失去治愈机会,其致死率高居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位。近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趋势十分明显,结直肠癌对人类健康最大的危害是转移和复发,约有25%的患者在确诊结直肠癌时发现肝转移,另有25%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出现肝转移,最终约2/3的患者死于肝转移。

因此,系统地研究肝癌及CRC肝转移的发病机制及临床处理策略,对于临床上原发性肝癌及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具有积极意义,是提高此类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的重要手段。

联合了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临床科研单位,围绕肝癌、大肠癌肝转移、肝再生及肝移植展开了系统研究,且进行了大样本临床应用和推广,完成了该项目的研究工作。

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有:

1、原发性肝癌和大肠癌转移性肝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包括:(1)Tim-3/galectin-9信号通路在乙肝相关HCC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2)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和术后复发转移风险以及侵袭、包括肝转移在内的转移机制;(3)肝癌临床处理策略研究,包括肝脏影像分析解读系统在肝脏手术规划中的应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等;(4)其它相关研究。在基础研究中课题组采用多种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对肝癌及结肠癌肝转移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2、肝再生及肝癌肝移植的相关研究包括:(1)肝组织淤血对肝再生的影响;(2) NAD肽、IRAK-4-shRNA和牛磺酸等对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3) T细胞、Galectin-9、组蛋白乙酰化酶HDAC11等在肝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及机制。

通过以上系列研究,探明了Tim-3/galectin-9等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遗传机理,加深了对肝癌发病机制的认识,为肝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实验基础。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手段,对大鼠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免疫耐受以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分子机制、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以及各种治疗手段对它们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加深了对肝癌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的了解,并通过有的放矢的治疗,抑制急性排斥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改善肝功,从而延长受体存活时间,为更好地开展临床肝移植提供了理论基础及依据。在“精准医疗”、“微创治疗”的趋势和前提下,积极采用个体化微创手段对HCC患者开展治疗,开展了大量的腹腔镜肝脏切除术工作,同时自主研发微创外科器械(已获专利批准),在手术技艺上精益求精。

该项目研究成果主要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方式向国内外推广应用。共发表学术论文82篇,其中SCI收录48篇,影响因子合计125.819分,最高单篇影响因子11.711分,被引频次共计972次,最高单篇引用频次111次;主要研究成果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上作专题报告或大会发言,研究成果已在省内外10余家大型三级甲等医院推广应用,治疗患者数千名,取得了良好的反馈。

成果说明

该项目研究成果主要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出版专著的方式向国内外推广应用。共发表学术论文82篇,其中SCI收录48篇,影响因子合计125.819分,最高单篇影响因子为11.711分,被引用频次共计972次,最高单篇引用频次达111次;同时,自2007年开始,主要研究成果先后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上作专题报告或大会发言。 该项目研究成果已经得到推广应用,应用病例达到数千余例。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