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肿瘤多模态影像组学联合基因诊断及微创消融的临床应用》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74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736.1 |
完成/联系人 | 李潜 王敬敏 韦亚楠 刘昱含 翟渊鹏 丁全全 |
来源省份: | 河南 成果说明 ➫ |
完成单位: | 河南省肿瘤医院 |
所属部门: |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科研日期: | 2019 |
研究行业: | 医院 |
研究主题: | 甲状腺肿瘤,影像组学,基因诊断,微创消融治疗, |
联系地址: | 河南省郑州市东明路127号 |
传媒
该项目为自选项目,所属技术领域涵盖了临床诊断学和外科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甲状腺肿瘤及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多模态影像组学联合基因检测诊断及微创消融治疗。
甲状腺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其中甲状腺癌占了5%-15%,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度发布的全国最新癌症报告显示,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位于中国十大高发癌症的第七位,且发病情况有年轻化的趋势。甲状腺肿瘤及周围淋巴结的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不仅影响癌症的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对患者预后和远期生存率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和优化治疗方案,特进行该项研究。
近年来,各种影像技术如超声、CT、磁共振等的迅速发展为甲状腺肿瘤及其淋巴结评估提供了诊断依据;常规超声作为诊断的首选,通过TI-RADS分类及弹性成像技术等新方法新技术,可对甲状腺肿瘤性质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等做出准确评估,特别是对于小于1cm的微小乳头状癌,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但超声对颈部Ⅳ区淋巴结的显示率不高,而CT作为诊断甲状腺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辅助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对气管食管后方、咽旁咽后间隙等区域的淋巴结的敏感性较高,弥补了超声诊断的盲区;MRI具有良好的组织对比,对于肿瘤组织信号的变化具有较高敏感度,在观察病变部位、周围器官、淋巴结以及钙化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检测出更多不易发觉的小囊变及出血,对于甲状腺癌术后是否复发及残留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该研究以超声诊断为主,联合CT和MRI可对甲状腺癌及其颈部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对于多种影像学方法均无法评估的甲状腺肿瘤及颈部淋巴结,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FNAB)细胞学检查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的首选方法,但仍存在部分结节性质诊断不明的情况,这使得FNAB的运用受到限制。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对甲状腺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与甲状腺肿瘤相关的基因检测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在甲状腺肿瘤的临床诊疗及预后判断中。其中临床应用最广泛、研究最深入的就是BRAF V600E基因,这种基因突变会导致MAPK通路的调控出现异常,细胞异常增殖;该研究结果表明,联合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可有效提高FNAB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准确性,但甲状腺超声特征无法预测甲状腺癌BRAF V600E突变。
手术切除作为甲状腺肿瘤治疗的临床常用的方法之一,对甲状腺肿瘤特别是甲状腺癌有确切的疗效,但其创伤大,对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影及生理和心理的影响较大。相对于传统的外科手术,超声引导下的微创消融技术具有微创、有效、恢复快等一系列优点,在甲状腺良性肿瘤和部分微小甲状腺癌的治疗上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该项目针对甲状腺肿瘤及其颈淋巴结转移诊断和治疗的难点、热点,以超声检查为主要诊断方法,联合多种影像学技术,提高了甲状腺肿瘤及颈部淋巴结评估和分类诊断的准确性,同时通过超声引导下的微创消融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自开展以来,已发表相关文章13篇,其中SCI1篇,核心期刊7篇,国家级期刊5篇。相关诊断方法及技术在河南省肿瘤医院、鹤壁市人民医院、濮阳市人民医院、巩义市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进行了临床应用及推广,培养了一批相关的专业人员,并在河南省抗癌协会影像专业委员会年会和河南省医学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做了主题报告,获得了大河报及河南省电视台等主流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报道。随着该项目的不断推广,必将带动全省甲状腺肿瘤诊断及微创治疗的发展和应用。
成果说明
该项目自开展应用以来,所采用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式在甲状腺肿瘤诊断及治疗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以河南省肿瘤医院为项目主要实施单位,在濮阳市人民医院,鹤壁市人民医院、巩义市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得到了推广和应用,通过联合多种影像学方法及基因检测,年诊断甲状腺肿瘤患者2000余人,同时对低危的甲状腺肿瘤患者累计实施微创消融1500余例。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