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移植材料及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736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779.65 |
完成/联系人 | 张明昌 谢华桃 刘欣 张晋南 徐建江 邓应平 黄渝侃 姜冬玲 胡燕华 寒溪 赵心悦 许康康 瞿静语 卢钟桥 肖宇婷 |
来源省份: | 湖北 |
完成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深圳艾尼尔角膜工程有限公司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所属部门: | 华中科技大学 |
科研日期: | 2019 |
研究行业: | 医院 |
研究主题: | 角膜移植材料,移植手术治疗方法,角膜病, |
入选计划: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联系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277号 |
传媒
该项目属于眼科领域。
角膜病是世界三大致盲眼病之一,角膜移植手术是角膜盲的唯一治疗方法,但角膜移植的排斥反应机理不清、供体材料严重匮乏、传统手术方法造成移植材料的浪费。中国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约400万,占眼科致盲疾病的第二位,但每年角膜移植的数量仅为5000例左右。角膜移植的抗排斥机理、创新术式和寻找新移植材料一直是国际的重大研究热点和难题。
针对上述难题,该项目在国家自科基金课题等支持下,历经十余年产学研协同创新,在角膜移植新术式、新材料及移植排斥等的研究和临床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主要如下:
1.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及新生血管的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研究神经导向因子在角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首次应用转分化口腔粘膜细胞治疗角膜新生血管;首次应用来氟米特治疗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中华眼科学会第38届主任委员孙兴怀教授评价,这是中国在角膜病领域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2.开发了全球首个人工生物角膜并成功上市。国际首创猪角膜脱细胞技术,完成世界首个人工生物角膜多中心临床试验,该产品2015年在全球首先上市并推广使用,将解决30~40%的角膜供体材料。首次对人工生物角膜移植适应征、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在《中华眼科杂志》发表行业指南性专家述评。国际眼表协会主席Scheffer Tseng、美国眼科学会主席Abbott分别在亚洲角膜病会议及亚太眼科学术会议上指出,这是组织工程角膜的突破,是对世界眼科的卓越贡献。
3.开创节约角膜移植供体材料新方法。首次报道纯甘油保存带角膜缘的板层移植成功,首次开展PTK联合PRK治疗伴有角膜混浊的近视眼,减少了角膜移植供体材料的应用,成分角膜移植使一个角膜供体为2~3个受体移植,PTK治疗浅层角膜混浊可减少5~10%角膜供体需求。
该项目组研究工作既有理论的重要创新,又有临床的开拓性工作,这些成果对缓解角膜移植材料匮乏这一世界难题具重大的历史贡献,上市产品具有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自2000年以来,共发表SCI论文36篇,总影响因子109.127,平均4.37,最高52.665,他引386次;中文论文72篇,他引179次。发表的期刊包括Lancet,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Stem Cells,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Visual Science,Cornea,Experimental Eye Research,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RegenerativeMedicine等。首次在移植界世界排名第一的美国移植杂志发表大样本组织工程角膜移植临床研究论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角膜学组组长、中华眼科学会荣誉主任委员谢立信教授在亚洲角膜病会议上评价到,张明昌教授使中国在该领域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人工生物角膜相关研究被同行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
举办了多次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和再生医学角膜移植培训班,培训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千名眼科专业人员参加会议。成果完成人多次应邀作国际学术大会报告。研制的人工生物角膜在中国上市,获得生产许可证,并通过国外认证,在20余家大型三甲医院及顶级眼科中心如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中山眼科中心、上海眼耳鼻喉科医院等推广应用,产品出口数个国家和地区并在非洲应用。是英国BBC2017年报道的中国领先世界的五大创新之一,成果获2015年中华眼科(何氏)创新奖。带动了中国角膜移植和组织工程角膜技术的快速发展。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