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croRNA在子宫内膜腺癌演变过程中差异性表达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7205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737.33 |
完成/联系人 | 陈泓 范余娟 徐文生 陈军莹 徐朝欢 李相德 |
来源省份: | 广西 |
完成单位: | 广西医科大学 |
所属部门: |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
科研日期: | 2017 |
研究行业: | 医院 |
研究主题: | 子宫内膜腺癌,肿瘤诊断,疾病治疗, |
联系电话: | 下载查看 |
联系地址: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双拥路22号 |
传媒
课题来源与背景:该课题为2013年度广西自然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研究目的与意义: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患病年龄趋年轻化。近20年来虽然诊断水平提高和治疗方法在不断进步,但其死亡率却未得到明显遏制,20年间上升了100%,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发病率虽然仍低于发达国家,但死亡率显著高于发达国家。因此,探索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关系到攻克重大疾病,保护中国妇女健康的重要课题。该课题通过对组织和血液样本的筛查验证,发现在从子宫内膜增生至不典型增生直至I期子宫内膜癌这一演进过程中,组织和血液中的microRNA存在差异性表达,且有相当一部分microRNA差异表达存在一致性。通过进一步对差异性表达microRNA的功能性研究发现,这些microRNA过表达或者抑制直接影响子宫内膜癌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凋亡,提示其在子宫内膜腺癌发病过程中有重要意义,继续深入研究有可能找出作为诊断、治疗和预后标靶的microRNA。主要论点及依据:认为子宫内膜癌是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异常表达,细胞增殖过度而凋亡减少的结果。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是子宫内膜腺癌的癌前病变。子宫内膜经增生、非典型增生到子宫内膜腺癌的过程中,许多分子发生了变化:survivin、catenin[5]、COX-2、PTEN、端粒酶、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凋亡调节基因等。检测信号通路成分在这一过程中的表达及功能状态有助于确定子宫内膜腺癌形成的分子事件顺序。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真核细胞生物的基因调控主要发生在DNA水平、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microRNA(miRNA)是1993年发现的一类在转录后水平和翻译水平上负调控靶基因的表达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能通过与靶基因mRNA特异性的碱基互补配对,引起靶基因mRNA的降解或者抑制其翻译。大量实验证明microRNA参与包括早期发育、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死亡、脂肪代谢和细胞分化等生命过程中一系列的重要进程。近年来,研究认为某些microRNA能够开启或者关闭决定正常细胞增殖或分化的基因开关,当这些过程改变时会导致细胞增殖的失调,从而导致肿瘤的形成。相关研究也证实在肿瘤组织中常常存在一种或多种microRNA表达上调或者下调,在同一种肿瘤的不同发展阶段,microRNA表达水平也不同,这就为肿瘤基因诊断开拓了一条新思路。已有的实验证明microRNA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对许多细胞功能起到关键作用,而且在癌症的发生过程中存在miRNA的失调或者突变。成果与创新:该课题通过对组织和血液样本的筛查验证,发现在从子宫内膜增生至不典型增生直至I期子宫内膜癌这一演进过程中,组织和血液中的microRNA存在差异性表达,且有部分microRNA差异表达随着癌变不同阶段呈现递增或者递减。这一发现经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未见有所报道。选取这两组miRNA功能研究进一步发现,其过表达或者抑制直接影响子宫内膜癌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运用高通量杂交芯片技术对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I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内膜组织和血液进行检测,在2549个miRNA基因库中,正常内膜组和不典型增生组比较,20个miRNA在不典型增生组表达上调,34个表达下调。正常内膜组和I型子宫内膜癌组比较15个在I型内膜癌中表达上调,21个则表达下调。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I型子宫内膜癌有79个miRNA存在明显差异性表达,32个随着病变进展上调,47个随病变进展下调;差异性表达总量与其他两组相比明显增多,说明子宫内膜从癌变的过程中有大量miRNA参与。进一步分析发现,部分miRNA随着正常内膜-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I型子宫内膜癌这一轴线呈递增表达趋势,分别是hsa-miR-1202、hsa-miR-5787、hsa-miR-6749-5p,而另一部分则呈递减表达趋势:hsa-miR-196a-5p、hsa-miR-338-3p、hsa-miR-449a。提示这两组miRNA有可能伴随I型子宫内膜癌发病的整个过程。选取随着病变进程进展表达递增的hsa-miR-1202和表达递减的hsa-miR-196a-5p,合成hsa-miR-1202 inhibitor和hsa-miR-196a-5p mimics转染子宫内膜癌细胞系AN3CA细胞后进行相关功能研究后发现:转染hsa-miR-1202 inhibitor的AN3CA细胞,和对照组相比较其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和增殖明显降低,提示hsa-miR-1202通过沉默抑制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的基因促进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hsa-miR-1202 inhibitor组早期凋亡比例为8.1%,对照组为8.9%,无差异性,提示hsa-miR-1202不参与调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转染hsa-miR-196a-5p mimics的AN3CA细胞和对照组比较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明显降低,提示hsa-miR-196a-5p参与调控的基因具有促进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的能力;在凋亡实验中,实验组的早期凋亡比例为32.7%,与对照组的9.5%相比明显增高,提示hsa-miR-196a-5p调控的基因表达有助于肿瘤细胞的凋亡。由此可以获知hsa-miR-1202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过程中主要通过沉默抑制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的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变中持续增强表达有助于癌细胞获得迁移和侵袭能力实现浸润转移;而hsa-miR-196a-5p则能够抑制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促进凋亡。在子宫内膜癌变一过程中,hsa-miR-196a-5p的持续性下调使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细胞凋亡减少,获得永生化。如能进一步研究证实这两组miRNA的具体靶基因、功能和参与调控的信号通路,将会为I型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非常有意义的靶标。社会经济效益及存在的问题:该课题培养了两名硕士研究生并已毕业;研究成果,发现了暂未有报道的随着病变进程进展表达量改变的两组miRNA,其具体功能和靶向基因及信号通路由于经费有限无法深入研究。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