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新害虫—栎空腔瘿蜂成灾规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点击下载 ⇩

栎空腔瘿蜂Trichagalma acutissimae(Monzen)是河南省优势树种栎类的主要害虫,危害寄主有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Blume)和麻栎Q.acutissima(Carruth)。自2006年以来在该省太行山区和伏牛山区爆发成灾,严重影响了栎树的正常生长,给该省林业生态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该种以幼虫刺激栓皮栎叶片被害处形成球状虫瘿,不仅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而且极度消耗树体营养,严重削弱树势,甚至死亡。该虫在2013年由项目组进行形态描述,鉴定为中国的新记录种,并命名为栎空腔瘿蜂。然而,对其生物生态学特性、灾变机制、综合防控技术等国内外均未研究报道。

2011年开始,项目组对栎空腔瘿蜂的形态学、生物学特性、种群空间分布、种群数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寄生性天敌、综合防控技术及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项目组经过6年联合攻关,取得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主要创新点概括如下:

1.确定了栎空腔瘿蜂为中国的新记录种,摸清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描述了该虫的形态结构,确定为中国的新纪录种,命名为栎空腔瘿蜂,摸清了该虫在该省的年生活史及生活习性,首次发现其存在有性世代(两性世代)和无性世代(孤雌生殖世代)交替现象,确定了栎空腔瘿蜂的主要寄主植物及在该省的为害范围。

2.明确了栎空腔瘿蜂大面积暴发的成灾机理。明确了栎空腔瘿蜂虫瘿在栎树林内的空间分布格局;揭示了栎空腔瘿蜂种群动态与降雨、温度等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了危害程度与海拔、坡向、坡度等地形因子的关系;制作了栎空腔瘿蜂自然种群生命表,分析了抑制虫瘿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为栎空腔瘿蜂的有效测报、监测和综合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3.系统调查了栎空腔瘿蜂的天敌种类,并确定了优势天敌。在该虫的不同发生期,系统调查并发现了7种寄生性天敌,明确了不同天敌与寄主的互作机制;确定了长尾小蜂(Torymus sp.)为栎空腔瘿蜂的优势天敌,研究了该天敌的生物学特性,为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4.集成了“无人机精准施药+实时诱杀+适期放蜂”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筛选出适合无人机高工效农药剂型、浓度及使用方法,确定有性世代成虫期为防治最适时期。集成了利用植保无人机精准施药为主,辅以诱捕器和黄板实时诱杀,无性世代虫瘿发生期释放长尾小蜂的生物防治方法,为该虫高效防控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该项成果共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个,发表论文15篇,其中核心期刊13篇,SCI收录1篇,EI收录1篇。

该项成果在该省太行山和伏牛山区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充分发挥了防治栎空腔瘿蜂综合防治技术的重大引领作用。该项目共培养生物学相关专业硕士5名、博士1名、技术骨干10人,经专家鉴定委员会评价该成果居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成果说明

2016~2018年,本成果在林州市、辉县市、济源市等市县栎空腔瘿蜂发生区进行了推广,经多家单位应用证明,防治效果明显,经济效益显著。目前累计推广防治栎空腔瘿蜂面积56万亩,其中2016年推广防治面积17.5万亩,2017年推广防治面积18.5万亩,2018年推广防治面积20万亩。防治区栎空腔瘿蜂危害大幅减轻,治理区有虫株率由防治前的60%~87%下降至防治后的2%~6%左右,平均单叶虫瘿数由9~16个下降至1~2个。该防治方法保护了栎树资源及生态安全,化学防治成本显著下降,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极具推广潜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