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伤口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应用研究》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6895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473 |
完成/联系人 | 宁宁 程南生 廖灯彬 陈佳丽 刘春娟 |
来源省份: | 四川 成果说明 ➫ |
完成单位: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所属部门: | 四川省教育厅 |
科研日期: | 2017 |
研究行业: | 医院 |
研究主题: | 伤口,人才培养,专科护理,临床护理, |
联系地址: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
传媒
该项目立足于专科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实践,构建阶梯式伤口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临床应用模式,以加快伤口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伤口人才队伍水平,促进护理专科化的快速合理发展。其主要内容及应用推广情况如下:
1.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伤口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不断完善阶梯式伤口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制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从事伤口治疗护理领域工作的护士所需的知识结构和核心能力;根据此体系,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阶梯式伤口专科人才培养模式-从初级到高级,从区域到全国,以点带面开展系统的人才培养。
2.创新伤口治疗临床应用实践,构建中国特色的三级阶梯式伤口治疗模式。
该项目在伤口专业人才储备的基础上,借鉴欧洲伤口管理模式并融入医护一体化的理念,开展以伤口专业人才为主导的“三级阶梯式伤口治疗模式”:一般伤口处理由初级伤口人才在伤口专科护士指导下开展;慢性伤口的处理由中级伤口人才在国际伤口治疗师的指导下,或者由国际伤口师开展;疑难重症伤口由国际伤口治疗师和主管医生共同商定治疗方案。
3.延伸伤口“门诊-住院-社区-家庭”一体化处置链,扩大伤口区域辐射作用。
首先,以门诊伤口治疗中心为窗口,构建“门诊-住院”治疗通路,对于门诊诊疗过程中需行清创等特殊治疗者,可转介入日间病房或依托相关科室住院处置;对于完成主要住院治疗且遗留慢性伤口需后续处置者,由病房和门诊的伤口治疗人员共同会诊,转诊到门诊开展后续伤口治疗和随访工作。其次,通过“扶、帮、带”等形式,建立伤口治疗“医院-社区”双向转诊模式。积极为基层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培养专业伤口治疗人员,拓展区域辐射领域;基层医疗机构处理一般急性伤口或由综合医院转诊的慢性伤口;综合医院接诊基层医疗机构转诊的疑难重症伤口,同时开展网络远程会诊,给予技术支持。
4.转变传统伤口治疗观,推广应用湿性愈合理论。
依托德国慢性伤口协会与华西医院合作建立的中德国际伤口治疗师学校与四川省伤口专科护士基地为平台,引进具备高级职称与丰富伤口管理经验的教育师资,对国际伤口治疗师学员与伤口专科护士开展分层次培训,使用大量临床案例,对比干性愈合理论与湿性愈合理论的优缺点,让学员们辩证认识传统的“干性愈合”伤口治疗观,明确“湿性愈合”理论存在六大优势,从而从根本上扭转伤口治疗人员的观念,继而不断推广应用该理论,转变伤口治疗观,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同时项目组成员受邀参加全国各地开展伤口护理新技术专题培训与讲座,在全国推广“湿性愈合”理论的应用。
5.引入伤口治疗新技术,拓展伤口护理新领域。
基于伤口湿性愈合理论,将负压封闭辅助闭合技术(VAC)、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水刀清创等系列伤口治疗新方法引进并用于临床疑难伤口治疗中,逆转了之前因组织缺损较大而需经历漫长时间换药才能行二期手术的传统伤口治疗过程,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有效防止创面感染,并促进肉芽组织形成,从而促进伤口愈合。同时不断规范操作流程,优化系统设备,提高疗效。
成果说明
1)构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阶梯式伤口人才培养模式。 ①初级伤口人才的培养采用面授和网络远程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以“国家级初级伤口人才培养项目”为依托,以华西远程教育平台为技术手段。已成功举办国家级初级伤口人才继续教育培训项目10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伤口学术交流会议30余次,培养初级伤口人才3000余人。 ②中级伤口人才的培养依托“四川省伤口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为平台,迄今为止,基地已成功举办14期培训,共培养来自75个市,236家医院的伤口专科护士共计639人。 ③高级的伤口人才的培养是通过国际伤口治疗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