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病关键CT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66160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541,R816.2 |
完成/联系人 | 卢光明 金征宇 张兆琪 张龙江 徐磊 薛华丹 郑玲 于薇 王怡宁 黄伟 |
来源省份: | 江苏 |
完成单位: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所属部门: | 江苏省 |
科研日期: | 2014 |
研究行业: | 医院 |
研究主题: | 心脑血管病,CT冠状动脉成像, |
联系地址: | 江苏省南京市中山东路305号 |
传媒
心脑血管病是中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年死亡人数达331万人。改善心脑血管病预后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其中影像学起着重要作用。以往心脑血管病的诊断依赖常规血管造影,但其只能显示血管管腔且属有创检查。CT血管成像(CTA)是一种无创性诊断技术,但图像质量差、诊断准确性低、功能信息少、辐射剂量高,能否替代常规血管造影用于诊断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基于此,该项目完成单位自1997年开始针对上述缺陷进行系列攻关,为心脑血管病患者建立了早期、精准、安全的无创性诊断技术平台。取得科技成就如下:研发应用心血管病防治关口前移的CT关键技术,构建了CT冠状动脉成像(CTCA)规范体系。①研发了期相优选及心电编辑等多种技术,使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阴性预测值达99%;进而提高房颤患者可评价血管节段比率至96.8%(代表作3),扩大了适应证,为冠心病筛查提供了技术支撑;②通过系列研究(包括48533例CTCA),总结出国人冠状动脉先天异常分布规律,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③以常规血管造影为参照,应用4D-CT技术将心肌桥检测敏感性从5.7%提高到30.2%(代表作1);④以血管内超声为参照,应用CT定性诊断冠状动脉斑块成分的敏感性达97.4%,为CT评估斑块易损性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纳入美国和加拿大共3份专业指南。研发应用双能量CT技术,提高小病变检出敏感性,实现心脑血管病精准诊断。①从实验到临床对双能量CT技术进行系列创新研究。通过该技术提供的解剖与功能信息,实现了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量化和心肌灌注一体化评估,诊断心肌缺血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高达100%(代表作5);②获得肺动脉解剖与肺碘图(肺灌注)同步信息,诊断外周肺栓塞的敏感性比常规CTA提高了22%(从67%提高到89%,《Radiology》,2009);③改进了双能量和数字减影等CT新技术,将颅内小动脉瘤(≤3mm)检出敏感性提高了30%(从61%到91%),证实CTA是颅内动脉瘤可靠的首选检查方法,研究结果以封面论文发表于《Radiology》和《AJR》并纳入美国《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指南》。大幅度降低了CT检查的辐射剂量,提高了CT检查的安全性。①倡导低剂量CTCA理念,提出根据体质量指数制定CTCA个性化扫描方案;②综合应用低管电压、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等降低剂量技术,使CTCA辐射剂量降低了15倍(从平均15. 4mSv降至平均0.94mSv)。研究结果纳入《2010年亚洲心血管影像学会心脏CT适应证标准》和中国《心脏冠状动脉多排CT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发表中文论文251篇,引用1884次;SCI论文55篇(检索时收录49篇,总IF=252),包括2篇《New Engl J Med》(Ietter),引用308次。出版著作8部。培养研究生25名;举办学习班23次,为全国各省市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660人次。研究成果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102家三级甲等医院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获201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