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苷治疗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6614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574.62 |
完成/联系人 | 梁健钦 杜正彩 郝二伟 王希斌 熊万娜 谭珍媛 黎芳 |
来源省份: | 广西 |
完成单位: | 广西中医药大学 |
所属部门: |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 |
科研日期: | 2017 |
研究行业: | 医院 |
研究主题: | 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芒果苷, |
联系电话: | 下载查看 |
联系地址: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五合大道13号 |
传媒
课题来源与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在中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其病因、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糖皮质激素、柳氮磺胺吡啶是治疗UC的常规药物,但此两类药物长期应用毒副作用大,开发毒副作用小而有效的治疗UC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芒果苷(Mangiferin,MGF)是从芒果叶中提取得到的活性黄酮类物质,是广西特色天然植物提取物。课题组发现:芒果叶提取物(主要含有MGF)具有显著抗炎作用;MGF具有显著抗炎作用:体内外实验已证明MGF对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环氧化酶途径有抑制作用,并能调节SOD、MDA、NO、TNF-α和IL-8水平;MGF经口服给药后,生物利用度很低,MGF被肠道菌群降解,同时肠道(含结肠)存在大量未被吸收的MGF,亦即结肠中MGF浓度很高,更有利于肠道疾病的治疗。依据上述研究结果,课题组提出“MGF治疗UC”的假说。为考察MGF对UC的潜在治疗作用,课题组拟通过复制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给予MGF干预后,考察MGF对UC的作用及机制。最终,在2013年4月获得广西科技厅立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芒果苷治疗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编号2013XNSFAA4019124,资助经费5万元)。研究目的与意义:U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UC的病因可能与免疫异常、肠道菌群失调、遗传及精神状态等多因素有关,而由于结肠黏膜免疫功能失调、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多导致的炎症级联放大反应则是主要的发病机制。在UC治疗方面,除了给予5-氨基水杨酸类(柳氮磺胺吡啶)和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甲氨碟呤、环胞素A等)对症治疗外,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因此,辨识UC致病的关键环节并寻找更有效的药物靶标及治疗药物,已成为制约UC治疗的瓶颈。该项目通过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给予MGF后,观察其疗效,并从组织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探讨MGF对这种结肠炎模型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准确评估MGF对UC的潜在治疗作用,对MGF的药用价值开发以及治疗UC新药物的发现,意义重大。主要论点与论据:论点:MGF具有治疗UC的作用。论据:从结肠病理组织学结果看,MGF及其固体分散体干预后,证实MGF能显著减缓肠道炎症介导的病理损害。从细胞因子水平看,UC小鼠结肠组织中IL-1β、IL-6呈高水平状态,MGF可下调IL-1β、IL-6水平,进而调节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平衡。从蛋白表达水平看,UC小鼠结肠组织中高度表达ICAM-1和NF-kbp65(P<0.01),MGF能显著减少ICAM-1和NF-kbp65的表达。创见与创新:该项目是基于MGF药效筛选机作用机制的研究,是创新药物研制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该项目的研究证实MGF有新的适应症,即MGF对DSS诱导的小鼠急性UC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显著减缓肠道炎症介导的病理损害,且具有明显剂量依赖性。该项目从组织水平、因子水平探讨MGF对这种结肠炎模型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社会经济效益:广西是芒果的主要产地,广西区政府把芒果种植作为扶贫项目和农民增收项目以重点推广和扶持,芒果种植面积大,每年产生的芒果枝叶约100万吨,但是因为芒果叶开发力度不够,每年有95%以上的芒果叶被农户烧毁,资源极大浪费。MGF是从芒果叶中提取得到的活性黄酮类物质。该项目对MGF抗UC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GF具有防治UC的作用,为下一步将MGF开发成治疗UC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具有重大意义,亦可推进利用芒果叶资源,变废为宝,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广西特色MGF新产业新产品,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阶段,该项目处于应用基础研究阶段,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不明显。存在的问题:尚未清楚MGF治疗UC的作用机制IL-6和STAT3在UC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该项目研究证实MGF对DSS诱导的小鼠UC具有显著作用,显著下调IL-6水平,这是MGF参与调控IL-6信号通路的基础。但是,MGF是否参与调控IL-6/IL-6R(gp130)信号通路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尚未明确。因此,基于该项目研究成果,下一步应以IL-6/IL-6R(gp130)信号通路为切入点,对MGF治疗UC的免疫学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这有助于揭示MGF治疗UC的分子机制与生物学内涵,这对UC新靶点的发现和药物作用机制的阐述,具有重要意义。MGF成药性需进一步评估。历年获奖情况:无。成果简介: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病因未明、累及胃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一般指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CD)。该类疾病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欧美国家常见,但近年来在中国发病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UC,该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该疾病的病变主要出现在结肠的粘膜层,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远端结肠甚至整个结肠。UC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中且无性别差异。5-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剂等治疗UC常规药物,但该类药物长期应用毒副作用大,且对部分病人无效。因此,开发毒副作用小而有效的治疗UC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芒果苷(Mangiferin,MGF)是从芒果叶中提取得到的活性黄酮类物质,是广西特色天然植物提取物。课题组成功复制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证实UC小鼠经MGF干预后,能显著减缓肠道炎症介导的病理损害,且具有明显剂量依赖关系,其机制是下调结肠组织中的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的水平从而改善结肠炎性损害程度,对IL-4、IL-10水平的的调节与UC的治疗无关甚至负相关。以上说明,MGF可用来开发成一种治疗UC的新药。该项目基于MGF的抗炎作用,发现MGF具有新的适应症(可用来治疗UC),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申请发明专利1项,发表学术论文2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