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牡丹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创建与应用》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6364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S685.11 |
完成/联系人 | 成仿云 钟原 成信云 袁军辉 陶熙文 吴静 文书生 蔡长福 周华 高平 李红艳 庞利铮 王莹 |
来源省份: | 北京 |
完成单位: |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国色牡丹科技有限公司 |
科研日期: | 2018 |
研究行业: | 蔬菜、园艺作物的种植 |
研究主题: | 牡丹,品种培育,栽培技术, |
入选计划: | 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联系电话: | 下载查看 |
联系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
传媒
牡丹是中国重要的观赏、药用与新型油料植物,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与商品化生产技术,严重制约着牡丹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该项目先后依托“863”计划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5项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的实施,以提高牡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化水平以及国际竞争力,服务首都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为目的,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与实质性进展。
(1)系统整理牡丹种质资源,在北京建立资源保存与研究基地,利用收集的野生牡丹以及品种开展杂交育种,攻克远缘杂交不亲和与杂种败育的技术关键,培育出适应北京自然环境,新颖性、功能性兼备的牡丹与芍药组间远缘杂交新品种5个、切花牡丹新品种7个、油用及花油兼用牡丹新品种5个。
(2)开发了SSR、SNP等分子标记,建立了首张牡丹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结合形态性状,构建了牡丹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MAS)体系,成功应用于牡丹品种分类、起源、鉴定、筛选与遗传多样性研究,以及牡丹资源保护与利用、杂交亲本选择、杂种鉴定与筛选。初步揭示了牡丹二次开花等重要性状的遗传基础与形成机制。
(3)通过攻克牡丹组培苗增殖、生根、移栽过程中的技术难关,建立了高效的牡丹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发了牡丹切花栽培与花期调控新技术;为牡丹优良种苗的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该项目培育获得植物品种权的牡丹新品种17个,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2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篇。新品种、新技术在北京及其他地区应用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