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流行性乙型脑炎时空分布及自然疫源地研究》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6016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512.32 |
完成/联系人 | 王旭霞 穆秋玲 于德山 刘旭红 张晓曙 贾玉新 董茂星 李慧 |
来源省份: | 甘肃 |
完成单位: | 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所属部门: | 甘肃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甘肃省医学会、甘肃省护理学会) |
科研日期: | 2018 |
研究行业: | 医院 |
研究主题: |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媒生物检测,传染性疾病, |
联系地址: |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230号 |
传媒
该研究属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科,课题组以乙脑这一特殊传染性疾病为切入点,收集甘肃省长达60年的乙脑发病数据,从时空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的可视化角度,研究甘肃省乙脑的流行特征和流行规律,进一步研究并明确甘肃省的气象、环境等因素与乙脑发病之间相关关系及影响的长期趋势,评估乙脑发生的空间差异,为完善甘肃省乙脑区域防控和局部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该课题组首次通过主动监测及病媒生物检测,研究河西走廊是否存在乙脑病例及乙脑病毒自然循环。通过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结果,证实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尚不属于乙脑自然疫源地。为控制乙脑发病,进一步规范甘肃省儿童乙脑免疫策略提供,确定乙脑防控工作的重点地区及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在甘肃省乃至全国今后在制订乙脑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方面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研究内容包括:1.甘肃省乙脑时空分布及流行规律:(1)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从县(区)级尺度通过基于Possion模型的时空扫描统计量探测乙脑时空聚集群及其在六十年间的动态演变,深入了解甘肃省高发地区乙脑的扩散模式。(2)建立时间因素与乙脑月发病人数的广义相加Poisson回归模型,使用线性函数的方式引入月均气温、月降水量、月相对湿度,建立单气象因素模型,根据单气象因素模型中确定的最佳滞后时间,构造多气象因素模型。2.河西走廊乙脑及相关病媒生物监测,包括:新发病例监测、媒介蚊虫病毒携带状况监测及健康人群免疫水平和宿主动物血清学监测。
技术方法:在河西走廊地区选择7个县(区)作为监测点,开展脑炎脑膜炎病例监测、蚊虫种类调查和病毒分离以及健康人群和宿主动物抗体水平监测。(1)2010—2012、2014—2015年6~10月,在12所县级以上医院开展脑炎脑膜炎监测。(2)2011年7~8月,在6个监测点(除嘉峪关市)采用紫外吸蚊灯诱捕蚊虫标本,筛选雌蚊进行分类鉴定,并将蚊虫标本研磨处理,进行病毒分离和PCR检测。(3)2011年7~8月,在7个监测县(市、区)采集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开展健康人群乙脑中和抗体(NA)水平监测;采集<3月龄幼猪、母猪或上市屠宰肉猪血标本开展宿主动物乙脑中和抗体(NA)水平监测。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