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表达失调、遗传变异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592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54 |
完成/联系人 | 闫波 于世鹏 逄淑超 单继平 崔英华 |
来源省份: | 山东 |
完成单位: |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 |
所属部门: | 济宁市科学技术局 |
科研日期: | 2019 |
研究行业: | 医院 |
研究主题: | 基因表达,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 |
联系地址: | 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建设西路99号 |
传媒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是危及人群健康的严重常见多发性疾病,致死致残率居高不下,造成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严重负担。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发挥极为关键的作用。尽管近年来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心血管疾病的遗传致病原因仍不清楚。在该研究中,结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以及发育生物学的知识,提出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新颖论点,认为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由基因遗传变异导致的基因表达失调,即表达水平的改变(不足或者过量),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采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方法和手段,发现了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代谢途径改变和系列相关基因的分子靶点,获得了医学分子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进展,即基因调控区域遗传变异和基因表达水平改变(量变)是常见多发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前沿杂志上,并广泛被他人应用,为心血管疾病的分子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主要创新点包括:
1.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以细胞内分子主要代谢途径-自噬过程为切入点,研究分析自噬活性、自噬相关蛋白和溶酶体酸性水解酶的表达水平,发现细胞内自噬代谢的活性降低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为临床防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提供了新的途径。研究自噬代谢相关基因(LAMP-2和LC3等基因)表达调控的遗传变异正在进行之中,为临床防治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提供新的分子靶点。
2.从表观遗传学的角度出发,应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和手段,研究表观遗传因子基因表达失调,以及其下游基因表达水平的调控,发现了一系列去乙酰化酶SIRT1和SIRT3基因表达调控的遗传变异,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提供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防治的表观遗传学分子靶点。
3.在先天性心脏病发生中,采用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和手段,集中研究分析心脏发育调控网络中的关键基因(如GATA4、TBX5和NKX2-5基因等),发现了一系列心脏发育相关基因遗传变异,并进一步探讨其生物学活性和作用分子机制,重要研究成果被国际杂志评论为“提供了先天性心脏病分子遗传学病因研究的新思路”。
4.基于基因表达失调和遗传变异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即在分子水平上基因表达水平(量变),该研究策略也将推广应用于其它常见多发性性疾病(如肥胖症和糖尿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研究,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