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头痛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理论、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

点击下载 ⇩

偏头痛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失能性疾病。以偏头痛为代表的原发性头痛对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个人影响。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特成立专项组启动全球头痛流行病学调查以督促各国正视该全球公共卫生难题,攻关头痛诊疗弊病。建立原发性头痛慢病管理规范化诊疗防控体系,可以减轻中国头痛疾病负担,减少头痛失能,显著提升国家头痛诊疗水平,符合中国当今国家地位,既是国家需求,也是民生所向,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社会经济影响。

该项目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基于国际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数据写入“WHO头痛疾病负担”中国版块,调查结果明确了中国建立原发性头痛规范化诊疗体系的攻坚点。在国家基金委、科技部、军队基金项目支持下,历经16年研究,提出了以偏头痛为代表的原发性头痛致病核心理论,建立了诊疗关键技术,制定了规范化治疗方案。项目主要技术创新点包括: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昨日头痛”评价指标并被多国采纳施行,有效避免回忆偏倚。通过可靠性更高的EPI方法(通过预试验、量表效度检验、完成后随机抽查复检)获得中国首个基于国际头痛分类及诊断标准的头痛流行病学数据。

实现了原发性头痛机制研究。发现并报道偏头痛特殊共病(特发性震颤、癲痫、脑梗死、抑郁、卵圆孔未闭、肺动静脉瘘及主动脉瓣赘生物等)及少见罕见头痛(圆形头痛、散发性偏瘫型偏头痛、SUNCT综合征、阵发性偏侧头痛、Tolosa-Hunt综合征),采用功能核磁和事件相关电位明确某些脑区功能异常是头痛启动的关键,提出原发性头痛是一种脑功能异常,为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攻克刺激电极固定关键技术,在国际上建成首个清醒状态下血管源性头痛、头痛抑郁共病动物模型,健全行为学评价体系。在模型基础上对原发性头痛发病及治疗进行了多层次系列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报道:抗抑郁药阿米替林的直接镇痛作用及其机制,并临床验效显著;抗癲痫药丙戊酸钠通过提高琥珀酸半醛脱氢酶提高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的GABA浓度预防偏头痛;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通过抑制皮层扩布性抑制、改善线粒体功能预防偏头痛;并将上述药物写入原发性头痛治疗指南在全国推广应用。

针对原发性头痛庞杂的诊断体系,研发人机交互头痛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建立头痛电子数据管理系统、搭建医患交流电子云平台,显著提高诊断率。

项目成果在牵头成立的30余家头痛诊疗中心推广用于20005名患者,头痛规范正确诊断率提高80%,建成亚洲最大头痛数据库。成果发表论文224篇,SCI81篇,影响因子249分,被引用2602次。已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8项。制定原发性头痛治疗指南6项。项目第一完成人多次受邀在国际头痛会议上进行成果展示,得到国际头痛协会主席和亚洲头痛学会主席高度评价,当选国际头痛协会理事、亚洲头痛学会主席。已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11名,硕士27名,进修生400余名。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