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蛆安全轻简化防控技术体系》

点击下载 ⇩

一、首次揭示了韭蛆暴发成灾机制和抑制其种群发展的关键因子,率先系统阐明了周年发生危害规律,提出了防控前移的策略。

揭示了韭蛆雌虫繁殖力高、繁殖可塑性强及对韭菜高度适应性是其种群暴发的生物学基础,群体隐蔽蛀食、韭菜厚实叶鞘、鳞茎的保护和菜地适宜的环境是其暴发危害的关键机制。阐明了温湿度对种群发育的影响,首次明确了高温是限制其种群地理分布、抑制种群增长的关键因子,土壤湿度和温度是调节幼虫在鳞茎与表层土壤间转移的主要因子,干旱、高温或冬季均转入鳞茎内休眠越夏和越冬,但无滞育现象。春、秋和冬(设施)季是为害盛期,发现防治前移、压低夏秋韭菜养根期种群是控制韭蛆和降低农药残留的关键,创新性提出了韭蛆“春虫秋治,秋虫夏治”的策略。

二、创新了早期预警技术和无药化关键防治技术,突破了该害虫绿色防控的瓶颈。

研发了无损灵敏的种群监测技术,填补了韭蛆危害无法早期预警的空白。开创性地研发了“日晒高温覆膜法”防治韭蛆新技术,完全不用药剂情况下达到100%的防效,被认定为“革命性”“颠覆性”害虫防治新技术,荣获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农村十大新技术”。同时,研发的定植期防虫网阻隔技术,对迁入成虫阻隔率80%以上;创新膜下臭氧水施用杀虫技术,对冬春季节设施韭蛆幼虫、蛹的致死率达65%以上;选育出耐冬春季低温的昆虫病原线虫HR-SF品系,研制出防治韭蛆专用产品6种,筛选对幼虫高致死的白僵菌菌株YB8,组建的昆虫病原线虫+白僵菌生物防治技术对幼虫致死率90%以上。

三、创制出了韭蛆防治的新农药,创新出了“表层定位”农药减量施用技术,成功解决了“农药大水漫灌”严重污染问题。

建立韭蛆幼虫抗性快速检测技术,明确了山东韭菜主产区韭蛆抗药性水平。研制出了4个高效专利化学农药和3个生物农药配方,获新农药登记产品1个。创新出了“表层定位”减量施药技术,浇表层水促韭蛆上移聚集、脱离鳞茎保护、表层土壤精准施药,防治效果达90%以上,比常规“农药大水漫灌”减少用药70%以上。

四、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种群预警为前提,无药化防控技术为核心,必要时使用精准减量用药技术”的韭蛆安全轻简化防控技术体系。

针对韭菜不同种植模式,组建了(1)“日晒高温覆膜”与昆虫病原线虫组合为主的露地模式;(2)“表层定位”施药与生物防治组合为主的小拱棚模式;(3)防虫网阻隔与生物防治或臭氧水组合为主的温室模式,并制定相应的技术规程,建立示范基地15处,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50%~100%,韭菜合格率从30%提高到97%,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18次,社会反响巨大。该成果累计推广255.66万亩次,获总经济效益51.02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12篇(SCI24篇),获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2本,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1项、山东省地方标准2项(审定稿),获得农药登记证1项、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证书2项。从根本上解决了韭蛆为害与“毒韭菜”的顽疾,保障了蔬菜安全和人民身心健康,促进了韭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成果说明

2001年至2018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在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作物根蛆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201303027)”、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子课题“韭蛆的发生规律及可持续治理新技术(2002BA516A07)”项目的资助下,研究了韭蛆暴发成灾的机制,研发了韭蛆的预测预报和关键防控技术,组建了韭蛆安全轻简化防控技术体系,并示范推广。 该项目采取的主要推广措施:(1)建立示范基地:在山东省烟台、滨州等蔬菜产区建立核心示范基地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