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主要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4871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S435.11 |
完成/联系人 | 戚仁德1 倪烈4 檀根甲3 罗道宏5 周子燕 胡飞1 孙明娜1 李静2 张爱芳1 郭敏3 |
来源省份: | 安徽 |
完成单位: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1 安徽省植物保护总站2 安徽农业大学3 浙江省桐庐汇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 广德县种植业管理局5 铜陵市义安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6 |
科研日期: | 2018 |
研究行业: | 农业服务业 |
研究主题: | 水稻,病虫害防治,调查测报方法,生物农药, |
入选计划: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01401、PMT蛋白家族基因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作用机制研究 |
联系电话: | 下载查看 |
联系地址: |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农科南路40号 |
传媒
安徽水稻常年播种约3300万亩,其中一季中稻80%左右,“三虫三病(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是制约安徽一季中稻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防控病虫是水稻减损保产的重要技术途径,该研究针对绿色防控存在的测报技术滞后、过度依赖化学农药、技术集成度不高等问题,以一季中稻“三虫三病”为核心,以“揭示规律、筛选品种、改进方法、研发产品、集成推广”为总体思路,研制“不用药(非化防)、用好药(科学化防)”的新技术、新产品,构建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并示范应用。历经十余载,取得如下创新:
1.揭示了安徽水稻主要病虫害演替灾变新规律,提升了防控的针对性和科学性。⑴从分子水平揭示了稻瘟病菌的致病机制,明确了稻瘟病成灾规律,确定了穗颈瘟高效预防关键期。⑵揭示了稻曲病菌的侵染过程,提出并开展了水稻雄性不育系抗稻曲病鉴定。⑶改进了稻曲病抗性评价方法,以病穗率和/或病情指数最大值评价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鉴定出375份抗病水稻品种或资源,并广泛应用。⑷明确了水稻病虫演替新动态。
2.研制出系列安全高效药剂,为绿色防控提供了物质保障。⑴创制出对纹枯病高效的生物农药新产品10%井冈•多粘菌WP,2013年获农业部登记,2015-2017年在苏、浙、皖等5省共推广2800万亩,减少化学农药用量336吨。⑵研制出“病虫兼治、减量增效的噻呋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和“速效性和持效性更强、适于稻飞虱应急防控的哒螨灵+仲丁威”2个专利配方和1个生物农药桶混专利配方。⑶筛选出一批适于绿色防控的安全高效药剂。
3.创新了病虫调查测报方法,为科学防控奠定了基础。⑴创制出1种可快速、直观、准确调查稻飞虱的捕获装置,发明了以四⑵代怀卵褐飞虱雌虫数为防治指标的测报新方法,较传统方法简便、高效、准确;⑵将传统测报与性诱、灯诱相结合,改进了二化螟、稻纵等测报方法;制定了稻曲病、大螟测报调查标准。
4.创建了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在规律揭示、产品开发、方法创新的基础上,按照“预防秧田期、放宽分蘖期、保护成穗期”的策略、“优先非化、合理替代、精准施药”的思路和“控、替、准”的技术路径,构建了1套适于安徽一季中稻可复制、易推广的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并制定了技术标准。秧田期通过种子处理等措施预防和降低病虫基数,分蘖拔节期采取理化诱杀等措施“降基控后”,孕穗抽穗期在准确测报基础上适时适量精准施药保穗。2015-2017年在皖共推广3091万亩,综合防效85%以上,挽回损失约18亿元,减少稻田化学农药用量25%以上,对绿色发展和农药零增长贡献大。
项目创制出获登记的生物农药新品种1个、新装置1种,研制出农药专利配方3个,获授权专利8件,发表论文27篇,制定省地标3项、企标1项。成果创新性、实用性强,对推动行业和科技进步作用大,应用前景广,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总体达国内领先水平。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