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修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4391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744 |
完成/联系人 | 王莹1 黄智慧2 滕红林2 周婧3 徐跻峰1 王元姣1 温学花1 王俊娟1 宋法寰1 |
来源省份: | 浙江 |
完成单位: | 浙江省人民医院1 温州医科大学2 浙江大学3 |
所属部门: | 浙江省卫生厅 |
科研日期: | 2018 |
研究行业: | 医院 |
研究主题: | 脊髓损伤,影像诊断,康复治疗, |
联系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上塘路158号 |
传媒
脊髓损伤发生率逐年增高,往往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严重功能障碍,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压力。因此针对脊髓损伤的预防、治疗、再生、修复和康复一直是重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亟需取得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
该项目历经近十年,针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基础和临床各链条的关键点,从基础到临床,从生物学研究、移植治疗研究、影像诊断研究、神经康复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下列创新成果。在基础研究方面,对脊髓损伤过程中的细胞机制和分子机制开展了研究,阐明了细胞周期调控相关FOXO3a/p27kip1信号通路、KPC1蛋白在其中的分子机制。在临床前治疗研究方面,针对四种具有前景性的移植治疗-嗅鞘细胞、雪旺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应用展开了研究,首次阐明了用于脊髓损伤治疗的四种移植细胞的形态可塑性、迁移等及其分子机制。首次分析了人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特定外泌体中的miRNAs表达谱。首次阐明了联合使用了雌二醇与人眼睑脂肪干细胞对脊髓损伤修复和髓鞘保护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同时发现了FTY720药物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的潜在疗效,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推广。同时基于临床上干细胞治疗需解决在体情况下实时以及长时间的观察难题,研发了超顺磁性氧化铁及量子点双标记用于干细胞移植活体双模态成像示踪的方法。在临床治疗研究方面,研发了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以及联合侧块螺钉治疗等的技术方法,开展高位颈椎前路单间隙减压植骨融合Hangman骨折脱位术等新技术,手术疗效确定,效果显著,显著减少并发症、治疗费用,在省内多家医院得以应用。
该项目开展经皮微创膀胱造瘘术、肺功能训练器联合抗阻腹式呼吸训练等康复治疗近百例患者,症状显著缓解,操作简便、安全有效。项目立题新颖,契合需求,设计合理,科学性强。该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已整理成文,共发表36篇研究论文,其中17篇为SCI论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8分2篇,影响因子大于6分1篇,总影响因子达70.272分,总引用次数达165次,其中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Oncogene、Biomaterials、Stem Cells、Glia、Journal of Cell Science等一流学术期刊的论文引用了该研究结果。授权2项专利并应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受理),培养研究生5名。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