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恶性肿瘤综合介入治疗关键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点击下载 ⇩

该项目属临床医学领域。

项目通过产学研结合,聚焦消化道恶性肿瘤综合介入治疗相关器械和关键技术应用及消化道肿瘤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提出解决临床治疗问题的思路及策略,创新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制定了综合介入治疗的应用技术规范标准,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聚焦消化道恶性狭窄放射介入及内镜下治疗的国内外现状,研发优于市场常用品牌并被专家普遍接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消化道支架系列及内镜下治疗产品发明消化道支架及输送系统(“柔性”食管支架、新型胃肠道支架、OTW输送器等),解决了常用食管支架安全性低(易穿孔和出血)、顺应性(疼痛不适)和稳定性(易移位)差,肠道支架远距离输送释放困难等突出问题,提高食管支架治疗安全性、有效率和肠道支架置放成功率和临床疗效;发明应用于消化道超高分辨率病灶成像和远程注射系统,提高超声内镜分辨(10至15倍)和横向分辨率(比OCT内镜探头至少高1倍),拓展内镜下治疗的应用范围,提高内镜下精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率。研发支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为67%,改变相关器械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取得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二、依据临床实践经验建立支架置入技术规范流程及标准,推动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并对消化道恶性梗阻提出新的综合介入治疗策略仅2010年至今项目组已放置上述研制支架3078枚,其中食管支架2038枚、十二指肠446枚、结直肠594枚,置入成功率分别为100%、98.29%和95%。对394例食道和胃肠道瘘患者支架堵瘘成功率达97.2%,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国内外相关报道;依据临床经验制定建立支架置入技术规范流程及标准在国内推广应用使大量病人获益;提出“支架联合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梗阻新的综合介入治疗策略取得显著治疗效果,使消化道恶性梗阻患者1年生存率由30%提高到63%,恶性消化道瘘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从不足1个半月提高到4月余,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三、围绕消化道恶性肿瘤复发转移,发现了消化道恶性肿瘤复发转移新的靶蛋白、基因,并阐述其参与肿瘤调控的途径及临床意义。在食管、胃、肠、肝及胰腺癌中发现了多种miRNA及PSAT1、NOPO、Src42A等基因和靶蛋白,并研究其通过JNK、Hippo等通路调控肿瘤的发生和转移机制,基础研究为消化道肿瘤综合介入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应用推广:

在PNAS等发表论文42篇,总IF 219.7,他引312次。授权专利43项(发明21,国际发明3),上市产品26个,近三年累计销售支架产品30.67万套,国内市场占有率67%,出口1357万美元;主编、参编专著8部。2002年项目被列入卫生部“十年百项”适宜技术推广,2015受中华医学会委托主持制定十二五医师培训工程规划教材“非血管腔介入技术规范流程2015年版”。主办国家级继续教学习班17届,培训学员12200人次。

成果说明

(1)临床应用:通过该项目的开展实施,国内率先将胃肠道支架相关产品应用于临床,产品在全国 多家医院临床应用,每年患者达3万例以上,项目产品不仅帮助腔道狭窄或梗阻患者,迅速解除腔道梗阻症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更取得了瞩目的经济、社会效益。 (2)学术推广:①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其中授权专利20项,申请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7项、外观专利1项、核心专利3项。②项目实施以来,发表项目相关论文专著共66篇,SCI收录42篇(最高IF:14.8)。③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主办的国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