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地震识别研究》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42971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P315.71 |
完成/联系人 | 姚大全 吴卫红 沈小七 郑海刚 陈安国 赵朋 宫希成 郑颖平 翟洪涛 杨源源 |
来源省份: | 安徽 |
完成单位: | 安徽省地震局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科研日期: | 2015 |
研究行业: | 地震服务 |
研究主题: | 史前地震识别,地震遗迹,考古, |
联系地址: | 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西路558号 |
传媒
地震预测预报领域内一个重大问题是探索地震事件的时序特征和发展进程,但作为地质现象之一的地震事件,要把握其时序规律,仅仅靠现有的历史记载是远远不够的。换言之,若想探究某地区同现实更为逼近的地震活动时序特征,重要的途径是向以前追溯相应的地区地震活动历史,至少要设法了解全新世(1万年)以来的地震活动、韵律、事件间隔和事件强度。该研究就是基于上述考虑,在以下4个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探索:通过对汶川等大震现场考察和实验室制作微观薄片观察,探讨和厘定地震事件的宏观和微观识别标志,研究和归纳断裂的活动习性,为史前地震事件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促成主管部门联合发文,地震和考古部门共同编撰发布工作指南手册,赴大型遗址和古墓发掘现场考察。先后在安徽省霍山戴家院西周遗址、固镇垓下大汶口遗址等地新石器时期以来的文化层中确认史前地震遗迹并进行综合研究;取得重要的科学发现,为地震和考古学科相关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对该地和周边重大工程建设开挖场地进行了现场调研编录,共计考察了数以百计的开挖基坑,重点收集区内晚第四纪沉积中的变形痕迹,探讨晚第四纪以来区域构造变形状况。对郯庐断裂带苏皖交界部位的赤山段和重岗山段进行多道探槽发掘,揭示并系统研究了郯庐断裂带苏皖段晚第四纪以来多期史前地震遗迹。项目主要创新点和科学发现归纳如下:通过对1668年郯城-莒县8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等现场考察,采集断层物质进行微观研究,归纳总结地震发生时断层的宏、微观变化特征,为科学识别史前地震遗迹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开创史前地震研究新形式,与考古部门合作共同研究考古现场尤其是文化层中存在的变形、喷水冒砂,砂线砂脉,土层层错动等史前地震遗迹现象。在安徽、陕西、山西等地,陆续发现了不同时代文化层中自然变形现象,其中有些可以确认为史前地震遗迹。在郯庐断裂带关键部位,开挖了多道大型地质探槽,通过宏观和微观构造特征分析,发现在郯庐带重岗山-赤山段晚第四纪以来曾发生多期次史前地震的遗迹,并以此为基础,着力探讨一些重要的活动断裂新活动习性和地震韵律特性。系统调查编录了数百个大型开挖基坑,发现合肥市等地晚第四纪以来沉积层中普遍发育构造节理等变形遗迹,且揭示节理与活动断层之间具成因联系。通过上述各方面综合研究,项目组多次就相关内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取得了一批新的认识和成果,丰富了相应地区史前地震事件认识,摸索和总结了有效的史前地震事件识别和研究方法。成果正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中长期预测方面得到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地震界和考古界有着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作为课题成果影响的一方面重要体现,安徽固镇垓下遗址和陕西蓝田新街遗址分别由于史前地震遗迹的发现作为重要进展之一,而分别被评选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列第3)和2010年度“陕西省六大考古重要发现”(名列第1)。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