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种间杂交新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4101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S663.4 |
完成/联系人 | 黄宏文 钟彩虹 刘义飞 姜正旺 李大卫 张忠慧 |
来源省份: | 广东 |
完成单位: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
科研日期: | 2018 |
研究行业: | 水果、坚果、饮料和香料作物的种植 |
研究主题: | 猕猴桃,品种培育,栽培技术, |
联系地址: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723号 |
传媒
猕猴桃为我国特分的雌雄异株多年生果树。上世纪初以来,新西兰利用我国野生猕猴桃资源、选育品种并进行产业化栽培,形成了百亿产值的国家战略性品牌产业。中国是猕猴桃的原产地、资源丰富,但我国猕猴桃缺乏育种创新体系、产业严重依赖于国外品种,在世界贸易中长期受制于新西兰等国。为了改变“种中国桃、侵外国权”的窘境,该成果历经20年,针对猕猴桃雌雄异株的杂交育种盲区,致力于猕猴桃远缘种间杂交的理论创新、新技术研发、新种质创制与新品种培育,取得如下主要突破:
1.创建了猕猴桃远缘种间杂交育种的新技术体系。率先攻克了猕猴桃种间杂交花期不遇、杂种败育等育种难题;发明了杂交子代分子鉴定、幼年雄株剔除和糖、酸等重要性状分子辅助育种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育种效率。通过对毛花猕猴桃等21个物种的种间测交,获得了各物种特征件状稳定遗传的规律,解决了雌雄异株猕猴桃杂交父本选择的盲目性。构建了142个种间杂(回)交组合的大数据库,创制了77个优良杂交株系和127份杂交新种质,实现了猕猴桃远缘物种间多个优良性状的杂交聚合。
2.创立了猕猴桃种间杂交驱动多样性进化的理论模型,发明了“天然杂交带”选育技术。采用系统基因组学等方法,全面阐明了猕猴桃属的种间亲缘关系和自然杂交规律,率先构建了猕猴桃种间杂交驱动性状多样化的理论模型。首次定位了我国猕猴桃四个主要的“天然杂交带”区域,发明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组扫描等鉴定野生杂交个体的技术方法,从天然杂交带区域发掘了225份优异野生种间杂交新种质。
3.育成了‘金艳’等6个种间杂交新品种,推动了世界猕猴桃品种的升级换代。‘金艳’与国际主栽品种相比,果品质更优、平均亩产提高1倍,贮藏期延长3-4个月,货架期延长15-20天,解决了猕猴桃果品货架期短的市场瓶颈,已成为目前世界栽培面积和产量最大的黄肉品种。利用‘金艳’作回交母本,进一步育成了成熟期更早的中熟耐贮黄肉新品种‘金圆’和‘金梅’。首次创制了种间杂交观赏新品种‘江山娇’和‘超红’,是100多年来观赏猕猴桃育种的突破。率先利用自然杂交种质选育了“观赏鲜食兼用型”新品种‘满天红’。
该成果研发的新品种及其配套种植技术,在我国四川、陕西、江西等14个省市累计种植‘金艳’等新品种28万余亩,在意大利等猕猴桃主产国推广‘金艳’新品种4.5万亩,近三年为我国新增产值113.7余亿元;项目完成单位获得成果转化效益0.97亿元。项目成果吸引了一批实力企业投身猕猴桃产业,建成了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催生了4个著名猕猴桃商标,产品占据了我国猕猴桃中、高端市场,彻底改变了国内外猕猴桃产业格局。
该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4项,新品种审定6个,发明专利15项;出版中英文专著15部,发表论文133篇(SCI 41篇);第三方评价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