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麻醉围术期多模式脑缺血监测策略的建立》

点击下载 ⇩

1、研究目的:脑血管疾病位居中国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第一位,神经外科脑血管疾病手术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Moya-moya病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以及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成形术。围术期脑缺血事件是影响脑血管手术患者转归的严重并发症。围术期及时准确的缺血监测是神经外科麻醉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及时准确的发现脑缺血变化有助于及时调整手术麻醉方案,及早改善脑灌注和脑血流,以及采取脑保护措施,降低患者术后致死致残率。

脑缺血监测手段很多,但是脑血管病术中选用何种脑缺血监测方案国际国内尚没有统一标准,各单项监测指标预测脑缺血的预警阈值仍存在争议。此外,单一监测指标只监测特定区域脑血流、脑代谢、脑氧供需平衡变化,不能提供全脑全面的信息。着眼于全脑监测的理念,亟待建立适合脑血管手术围术期最优化的多模式脑缺血监测方案。

2、主要技术创新点包括:

(1)建立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规范化麻醉方案。

(2)评价神经外科麻醉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rcSO2)监测脑氧供需平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3)研究单一脑缺血监测指标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颈动脉内膜剥脱围术期脑缺血监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筛选出适合的监测项目。

(4)建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CEA脑缺血监测的预警阈值及标准化的多模式监测方案。

3、成果产生的价值:该项目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脑血管病术中脑缺血监测的标准麻醉方案,推荐规范化的多模式监测手段并建立了符合脑血病自身特征的监测指标预警阈值。研究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期刊论文5篇,并于2014年主导完成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术中电生理监测与麻醉管理专家共识》。该研究团队同时加强同国际领域专家团队学术交流,2013年主译出版《围术期神经系统监测》,2018年出版第二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在美国神经外科麻醉和重症协会年会、国内各省市各级麻醉学年会上多次进行宣讲。同时通过主办国际会议3场,国内会议8场,脑缺血监测workshop,建立了7个应用推广合作单位,培训麻醉医师3000余人。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国内脑血管病围术期脑缺血监测的标准化方案的开展与应用,提升了脑缺血监测的准确性,有效预防了围术期脑缺血的发生,为脑血管病手术的开展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