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新机制及其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

点击下载 ⇩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该项目历时6年,从国家慢病防治的重大需求出发,通过自主创新,利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影像学和经典循证医学等研究方法和技术,围绕“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新机制及其临床预测模型的构建”这一关键科学和临床问题进行全面且系统深入的研究和临床推广,形成有较大科学意义和较好临床应用前景的系列研究成果:

1.率先建立了大样本的汉族人AD遗传和临床资源库,对涉及AD发病多个环节的候选基因和区域进行大规模的易感关联分析,首次发现并验证了APOE、CR1、CLU、CD33、MS4A6A、BIN1、PLD3、TREm2、IL-33、RAB38、HLA、BTNL2、TMEM106B和LRRK2等基因为汉族人群AD的新的易感基因,并确立了相应的遗传风险位点,可作为遗传标记用于汉族人AD的早期预警和诊断。与此同时,首次探讨并证实了AD易感基因参与AD发病的分子遗传机制:发现APOE通过Aβ依赖和Aβ非依赖两条通路参与AD的病理发生;BIN1相关变异主要通过影响AD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和神经变性参与AD的病理进程,且有早期预警价值;CR1和CLU主要通过影响Aβ代谢参与AD的病理进程。

2.率先开展阿尔茨海默病的系统生物学和基因网络研究,将复杂的AD研究从相对单一元素转变成了集成网络,并证实系统生物学和网络方法在AD未来的网络生物学研究和大数据集应用中的可行性。

3.构建痴呆预测模型,创建基于循证的预防体系:将已有的痴呆预测模型分为中年预测模型、老年预测模型、MCI向痴呆转化预测模型以及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痴呆预测模型四类,并根据其预测准确性对痴呆预测模型做出了推荐,从而构建了基于循证医学的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体系。

该项目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1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8.037,累计影响因子达115.1分,ESI高被引论文2篇,总被引用323次。研究成果受邀在美国神经病学年会、日本神经病学年会、亚洲大洋洲神经病学会议等国际会议上作口头发言,并获得8项国际学术奖励。同时,该项目研究成果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和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多家大型三甲医院中推广应用,提高了应用单位AD的防治水平,实现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跨越,社会效益显著,使数千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收益。加强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宣教工作,明显提高了应用单位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成果说明

该项目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山东省立第三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和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多家大型三甲医院中推广应用,提高了应用单位AD的防治水平,实现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跨越,社会效益显著,使数千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收益。加强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宣教工作,明显提高了应用单位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推广应用后,医院应用评价为:“本单位利用本项目发现的汉族人群AD的新的易感基因以及确立的相应的遗传风险位点,用以临床AD早期预警和诊断的遗传学标记,识别AD高危人群。该成果推广应用2年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