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影像学分析及其对重大精神疾病机制的研究》

点击下载 ⇩

本世纪欧美相继启动了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的脑科学计划,用以阐明人脑工作机理,为揭示重大脑疾病的神经机制进而研发新型有效的诊治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如何准确无创地测量脑结构和功能并揭示疾病机制是当今精神疾病研究的核心问题。该项目组10年来在国家级重大相关课题的资助下,运用磁共振新技术在揭示重大精神疾病机制方面取得了如下创新性成果:项目首先建立了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脑网络评价新方法,提出了脑节点定义影响脑网络拓扑属性的新观点;发现了BOLD信号低頻振幅(ALFF)是评价脑局部功能的输定指标,并用此指标播示了重大应激事件后人脑局部及全局功能网络的变化特征及其神经机理。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Human Brain Mapping等杂志,并被“脑默认网络”的发现者、美国科学院院士Raichle教授和剑桥大学精神病学系主任、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Bullmore教授等分别在Reviews Neuroscience等期刊上正面评价。基于课题组的成果,脑网络分析奠基人Sporns教授在其专著中强调了“节点定义法对网络定量分析的重要性”。项目组引领了脑网络分析中节点定义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为探索重大精神疾病的神经机制,项目将上述方法引入精神影像新领域,构建了结构-功能-行为的解析模式,率先发现了结构变化通过功能连接影响临床症状;揭示并阐明了初发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脑结构和功能网络的早期改变及其规律;随后提出了抑郁症患者自杀起因新假说,首次证明了自杀神经环路的存在,并阐释了抑郁症患者耐药性发生的潜在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IE=13.559,共3篇)、Biological Psychiatry (IF=9.472,共2篇,其中1篇为封面文章)等杂志。项目组的脑结构影响症状的新发现得到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杂志大篇幅述评,认为课题组在“解决灰质体积如何联系到行为和临床症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方面做了开拓性的工作。美国科学院院士Raichle教授等权威专家多次在Nature等期刊正面引用,认为课题组的研究为揭示精神疾病的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证据。上述成果发表SCI收录论文230篇。其中20篇主要论文(IF均大于6.13),被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等杂志他引1332次,SCI他引842次;8篇代表性论文(篇均IE=10.31)他引817次,SCI他引511次,单篇最高他引190次。代表性论文1是“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力论文”。主要完成人在国际会议作特邀讲座36次,并担任9个国际杂志编委。第一、二完成人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第一完成人是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受邀为23届国际医学磁共振学会(ISMRM)年会作NIBIB冠名荣誉主题演讲(8000名会员中每年一位学者入选),并于2014年被提名为ISMRM理事候选人。培养博士后及研究生83人。第一完成单位是医学影像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0年教育部组织鉴定,认为项目所建立的方法“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被写入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获2014年四川省科学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