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致盲性眼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新机制》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39898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773.9 |
完成/联系人 | 杨培增 侯胜平 迟玮 杜利平 蒋正轩 |
来源省份: | 重庆 |
完成单位: | 重庆医科大学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
科研日期: | 2015 |
研究行业: | 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
研究主题: | 致盲眼病,葡萄膜炎,发病机制, |
联系电话: | 下载查看 |
联系地址: | 重庆市渝中区医学院路1号 |
传媒
该项目属眼科学领域。葡萄膜炎是世界范围内常见致盲眼病,Behcet病和VKH综合征是中国最常见且致盲率最高的两种类型。项目开始时,二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无有效治疗方法,约20%-62.2%的患者失明。自1995年起,课题组在摸清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致盲规律的基础上,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系列研究,获以下重要成果。首次发现IL-23/IL-17(Thl7细胞)通路异常活化是导致Behcet病和VKH综合征发生、复发和慢性化的关键因素,改变了以往Thl细胞起主导作用的观点,为其治疗和干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点。系统阐明了两种疾病发生中IL-23/IL-17(Th17细胞)的网络调控机制,发现:3个正性调控分子(OPN、瘦素和IL-21)、4群Treg细胞(CD4<'+>CD25<'high>、CD4<'+>PD-1<'+>、CD8<'+>Foxp3<'+>、CD8<'+>CD94<'+>)和3个负性调控分子(IFN-α、IFN-β和VitD3),该网络调节失衡导致Thl7细胞过度极化和持续存在,从而造成疾病发生、复发和慢性化。从基因易感性层面对IL-23/IL-17通路及其调控分子研究发现:IL23R等7个基因与Behcet病相关(到2012年1月1日,课题组发现的占全世界报道的17.1%),IL17F、OPN等5个基因与VKH综合征相关(课题组发现的占全世界报道的45.5%),为两种疾病防治研究和分子诊断找到重要靶标。围绕IL-23/IL-17通路,课题组探讨了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发现环孢素和雷帕霉素可通过抑制该通路发挥治疗作用;利用对IL-23/IL-17有负性调节作用的分子(IFN-α)进行基因治疗,发现其可抑制IL-17产生和动物葡萄膜炎,为疑难病例的防治研究找到了突破口;两种疾病发病机制及免疫抑制剂作用机制研究促进治疗方案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两种疾病的治愈率达到86%和90%以上,复发VKH患者脱盲率达76%,初发者脱盲率达100%。总之,课题组的研究从IL-23/IL-17层面建立起两种疾病发生新的理论框架,为它们的防治研究提供了新策略和新靶点。显著促进了两种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并在该研究中建立起国际上最大的葡萄膜炎临床病源库(15000例患者)和葡萄膜炎患者标本库(11000余份),为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宝贵资源。第一完成人在世界眼科大会等作特邀报告、大会报告、会议主持30余次,以大会主席身份先后组织了1-4届国际葡萄膜炎研讨会(已成为该领域的品牌会议),培养博、硕士生近百名(全国约70%从事葡萄膜炎研究人员是课题组培养的),总体上提高了中国葡萄膜炎诊治和研究水平。该项目发表SCI论文59篇[均首次使用,不包括最近发表的Nature Genetics(IF:29.7)、ARD(IF:9.3)等39篇SCI论文]。8篇代表论文总IF值49.2,平均6.2(眼科实验杂志最高IF值3.7),总他引380次,SCI他引177次。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