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生、进展核心机制研究及分子靶向策略探讨》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3831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733 |
完成/联系人 | 周剑峰1 王前飞2 朱晓健1 曹阳1 周晓曦1 |
来源省份: | 湖北 |
完成单位: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 |
科研日期: | 2018 |
研究行业: | 医院 |
研究主题: | 血液系统肿瘤,抗肿瘤药物,肿瘤治疗, |
联系电话: | 下载查看 |
联系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 |
传媒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尽管分子靶向在少数亚类中已取得巨大突破,但大部分血液系统肿瘤仍不能实现精确靶向;同时已实现分子靶向治疗的病种耐药现象日趋明显,其主要原因是既往研究大多将复杂的分子网络分隔开来研究,忽略了细胞的整体性及其与微环境间的互作。因此,血液系统肿瘤的研究应更注重靶向肿瘤细胞核心的关键生存机制而非单一靶点。课题组在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共同资助下,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1.利用前期建立的整合高通量测序技术、病人大规模数据分析以及细胞和动物模型分子研究策略的集成体系,以MLL白血病为研究模型,首次系统性的描绘了白血病的全景式分子机制网络:SETD2突变作为核心驱动因素,PU.1是重要的协调因子,SIX1、EYA1作为下游靶因子,为后期的精确靶向奠定了坚实的前期基础。
2.证明了血液肿瘤性疾病中,肿瘤性血管内皮细胞是微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肿瘤分泌的微小囊泡是肿瘤细胞和微环境之间进行交叉对话的重要方式。为研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子特征,课题组研发了一套分析肿瘤血管内皮的新型方法,利用该方法发现是淋巴瘤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结构域的分子3(Tim-3),导致免疫耐受,为后期的细胞免疫治疗、肿瘤免疫逃逸等研究提供了新型切入点。
3.申请人发现白血病干细胞高表达膜型肿瘤坏死因子α,设计并生产了新型、特异性抗体,并证明其能够有效靶向LSC实现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生存的关键机制方面,前期通过文库筛选发现洋橄榄叶素是一种新型靶向细胞自噬导致的化合物,具有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应用前景。血管新生方面,申请人阐明新靶点CD146分子对淋巴瘤等多种肿瘤具有显著疗效。
该项目8篇代表性论著发表在Nature Genetics、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Blood(2篇)、Leukemia(2篇)、Autophagy和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知名杂志。他引226次,其中包括Nature Medicine(IF 27.63),Cell(IF:30.41),Cancer Cell(27.8),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IF 15.6),Cancer Discovery(IF:10.1)等知名杂志。相关研究结果被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以及国际肿瘤干细胞新闻等24家国内外媒体进行了专题采访或报道;同时不断被后续研究正面引用并支持,形成并引领了肿瘤免疫逃逸、细胞免疫治疗、肿瘤分子靶向等多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