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受损湖区创建生态系统修复条件的关键技术》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3536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X171.4 |
完成/联系人 | 肖邦定 |
来源省份: | 湖北 |
完成单位: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科研日期: | 2018 |
研究行业: | 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 |
研究主题: | 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复合材料,固化剂, |
入选计划: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
联系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南路7号 |
传媒
所属类别:水体治理与修复技术技术来源:该技术属自主研发/优化集成。
适用范围:湖泊生态修复基本原理:
严重受损湖区不具备自然修复的基础条件,需要采用人工强化措施,创造生态系统修复的条件。技术的重点是生境条件改善,为水生植物恢复创建条件。
关键技术:
针对滇池草海底泥有机质高、磷氮污染严重的特征,首先研发了污染底泥的原位固化技术。在比较5种覆盖材料的固磷能力的基础上,筛选出固磷能力较强的复合材料(红壤、石膏和生石灰)。运用此固化剂对滇池底泥覆盖,对总磷释放的抑制效果十分理想(上覆水中TP=0.023mg/L),在6个月内可有效限制磷酸盐穿透覆盖层。固化处理不会影响沉水植物伊乐藻和轮叶黑藻的生长,相反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固化处理与沉水植物种植联合应用时,比单一处理方式更能有效地控制底泥中磷和氮向水柱中的释放。
水体中溶解氧的水平对底泥中磷的释放具有重要影响。在缺氧条件下(DO<1mg/L),底泥磷的释放速度快、维持时间长;在好氧条件下(DO>6mg/L),底泥磷的释放受到明显抑制。在重污染湖区,通过水体造流增氧,能有效改善泥/水界面的溶解氧状况,缓解内源磷释放的影响。
水深对挺水植物的分布与扩增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局部生态高程的调整,既可满足挺水植物正常生长的水位要求(≤0.8m),也能将挺水植物限制在湖岸的狭窄区域,减缓湖泊的沼泽化进程。狭叶香蒲通过根状茎进行快速繁殖,在5月份可形成盖度达70%的群落密度,最高群落密度达90%以上。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