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大脑内静脉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点击下载 ⇩

背景:婴幼儿脑静脉系统疾病日益受到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加拿大学者E.Widjaja报道婴幼儿脑静脉系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发病率高达10万之40.7,而婴幼儿脑静脉系畸形的发病率就更高;随着影像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婴幼儿脑静脉系疾病的检出率呈现增高的趋势。医学影像学的高速发展,为婴幼儿脑静脉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能。MRV是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方法之一,其优点是无创伤性,能较好地显示婴幼儿脑静脉系统,广泛应用于婴幼儿脑静脉窦血栓和脑静脉畸形的诊断。但其准确性受到诸多因数的影响,如婴幼儿静脉正常形态和常见变异、静脉血流充盈状况、颅骨凹陷和MR信号采集与静脉血流方向等因素均可影响MRV检查结果,E.Widjaja对这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由于枕囟的内凹陷导致上矢状窦后部和横窦起始部MRV充盈缺损的观点,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CTA和DSA能很好显示婴幼儿脑静脉系,可用于婴幼儿静脉窦血栓和静脉畸形的诊断;但因其X射线辐射和造影剂的影响而受到一定制约。脑血管(动脉系统)疾病的研究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而对于脑静脉系统的研究则较为薄弱。国内外学者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静脉窦、较大的静脉主干和浅静脉,主要研究目的是探索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诊断和神经外科手术评价等。但对大脑深静脉,尤其是内囊基底节区静脉的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还很欠缺,而婴幼儿脑静脉系统的解剖学资料还未见文献报道。因此,开展脑静脉形态学因素和生物学特性对中枢疾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并迫切的。原理和技术指标:1)选用15具婴幼儿尸体,采用逆行静脉灌注和X-线摄影技术,获取婴幼儿大脑内静脉二维图像。2)逆行静脉灌注和X-线摄影后的尸体进行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获取婴幼儿大脑内静脉三维图像。3)逆行静脉灌注和X-线摄影以及CT扫描后的尸体进行显微解剖研究,获取多方位婴幼儿大脑内静脉二维图像。4)将X-线摄影获取的大脑内静脉二维图像、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的三维图像和显微解剖的多方位二维图像,进行匹配和对比研究,构建三维数字化婴幼儿大脑内静脉图谱。5)根据已经构建的三维数字化婴幼儿大脑内静脉图谱,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婴幼儿内囊、基底节区、侧脑室和背侧丘脑等结构的静脉回流注入大脑内静脉的形态学指标,具体评价指标为:分别测量大脑内静脉主干及其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Ⅴ级属支的数量、空间定位、内径、长度、及注入部位和角度等指标并探索其形态学规律性(注: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Ⅴ级的定义是:Ⅰ级属支为直接注入大脑内静脉的属支,Ⅱ级属支为直接注入Ⅰ级属支的属支,Ⅲ级属支为直接注入Ⅱ级属支的属支,Ⅳ级属支为直接注入Ⅲ级属支的属支,Ⅴ级属支为直接注入Ⅳ级属支的属支)。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构建三维数字化婴幼儿大脑内静脉图谱。用三维数字化婴幼儿大脑内静脉图谱,制定婴幼儿大脑内静脉的影像学诊断标准。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国内权威学术期刊3篇,SCI杂志1篇。完成婴幼儿大脑内静脉三维可视化研究的研究报告。创新性:1)采用核磁共振(MRI)的MRV技术已完成对活体婴幼儿内囊、基底节区、侧脑室和背侧丘脑等结构的静脉回流注入大脑内静脉的形态学指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大脑内径静脉属支的微血管内径达到1mm级别;并进一步采用核磁共振(MRI)的SWI技术进行后续研究,有望使大脑内径静脉属支的显示直径达到微米级别。2)自行研制的“静脉灌注压力仪”,使静脉灌注可以任意控制到达研究所需的任何一级静脉属支(该研究计划研究大脑内静脉主干及其I至V级属支的形态学指标),是实现婴幼儿大脑内静脉三维可视化研究的技术关键之一。3)该研究借鉴皮瓣研究的血管造影技术成功经验,经改良应用于婴幼儿大脑内静脉逆行灌注静脉造影技术,融显微解剖摄影和CT、MRI扫描及多种3D可视化技术于一体,进行婴幼儿大脑内静脉及其属支的三维可视化研究,构筑三维数字化婴幼儿大脑内静脉图谱。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