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学、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335590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532.14,R181.3 |
完成/联系人 | 崔晶 王中全 张荣光 安敬军 赵国强 丁南 王会智 王宪生 崔晶 王中全 |
来源省份: | 河南 |
完成单位: | 郑州大学 |
所属部门: | 河南省 |
科研日期: | 2006 |
鉴定日期: | 20010203 |
研究行业: | 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医院 |
研究主题: | 旋毛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特征,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诊断, |
联系地址: | 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
传媒
该项目属医学领域,对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学、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进行了系列研究。通过对该省2441名居民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503例患者的临床学研究,揭示了一些前人尚未述及的旋毛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表明本病在河南省的流行区逐渐扩大,发病人数逐年增多,发病年龄以青状年占多数,男性多于女性,冬季为高发季节。患者主要因食猪肉饺子、尝生肉馅、食涮猪肉或羊肉而感染。提出了食草动物也可作为人体旋毛虫病传染源的重要性。该病的临床特征为多数患者无胃肠道症状和皮疹,眼睑水肿仅见于发病早期,发热、肌痛或乏力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儿童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IFAT方法,且幼虫冰冻切片抗原可保存5年之久,发现了患者用药治疗后抗体水平明显升高和治愈后很快下降这一规律,对可疑病人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考核有较大价值。革新了诊断用抗原,首先建立了不用人工胃液消化收集成囊前期幼虫的新方法,用该抗原使血清学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大幅提高,早期诊断由感染后的14天缩短为10天。国内外首先应用DNA重组技术对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抗原31kDa进行了研究,成功构建了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31kDa结构基因的重组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发现其基因结构与成囊期幼虫的基因有差别,表达的重组抗原31kDa有良好的抗原性,诊断旋毛虫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强,早期和正确诊断价值更大。应用上述方法早期诊断了503例旋毛虫病患者,除1例合并再障死亡外全部治愈,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