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发病新机制和影像诊断新技术及微创治疗新方法建立和临床应用》

点击下载 ⇩

该项目属临床医学-外科学-32027(胃肠病学)。

便秘是人类第二大常见消化道疾病,该病患病率占总人口的8%-34%,且逐年升高。不但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常常导致尚在壮年的患者因此丧失了劳动能力,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负担,严重影响和威胁人民健康。探索其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诊断治疗新方法,制定规范诊治指南,一直是国内外该领域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该项目针对上述难点,在“国际科技计划项目”和“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下,历经16年的科技攻关,发现了便秘发病新的机制;建立了新的影像检查技术和方法;创立了新的微创系列手术方法和治疗规范;主持制订了《中国便秘外科诊治指南》,为该病的诊疗技术提升和规范诊疗方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保障人民健康作用重大。

该项目的主要创新点如下:

创新点一、在国内外率先阐明了便秘的发病新机制,并首先成功建立了便秘的动物模型,进一步验证了便秘发病机制的正确性,它的发现为能彻底根治便秘奠定了基础;证实了长期服用泻剂对结肠动力的损害作用,为临床在治疗便秘时应避免长期应用泻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创新点二、在国内外率先证实了便秘患者Cajal间质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分布紊乱,形态异常,是导致便秘的原因和发病病理基础。

创新点三、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新的影像诊断方法,发现了新的影像解剖结构和功能,使诊断更准确、更全面、治疗更合理,诊断的准确率从40%提高到90%以上。

创新点四、创新建立了便秘微创治疗系列手术新方法,减少了创伤,使治疗的有效率从70%提高到90%。

创新点五、主持制定了《中国便秘外科诊治指南》,对规范便秘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提高了诊治效果,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医师协会向全国推广。

围绕该项目发表论文134篇,SCI20篇,总影响因子59.901,单篇最高14.92,他引1434次,中华系列杂志25篇,中文核心期刊52篇,科技核心期刊24篇;制订了《中国便秘外科诊治指南》;撰写专著4部;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5项。

2015年1月该项目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经专家组鉴定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6年获得洛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2012年开始推广,已在全国10多个省30家医院推广应用,效果显著。在全国举办“便秘规范化诊断治疗学习班”12期,代表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进行“肛肠疾病规范化诊断治疗”全国巡讲10次。由该成果形成的《中国便秘外科诊治指南》,中国医师协会向全国推广,为该病的诊疗提供了依据和规范,受到专业人事的高度评价。该成果提供了全新的转化医学新模式,为临床医学研究,特别是本学科诊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基础,提供了借鉴,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果说明

该项目从2002年就开始进行研究、探索和推广,并在全国10多个省30多家医院进行推广。 在国内北京火箭军总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兰州军区总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等推广。 在省内解放军第152医院、153医院、154医院、159医院,平顶山第一、第二人民医院,河南省平顶山市煤业集团总医院,洛阳市科大三附院,洛阳新区人民医院,新乡市中心医院,三门峡中心医院,许昌中心医院等推广。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