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末期肾脏病进展机制和诊疗关键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点击下载 ⇩

该项目属于临床医学内科学肾脏病学领域。

终末期肾脏病(ESRD)是危害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预后差且花费高,已成为重要的全球公共健康卫生问题。中国ESRD患者已超过200万人,每年相关医疗费用逾1000亿元。ESRD患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HD)、腹膜透析(PD)和肾移植。明确ESRD进展机制、完善综合治疗体系和创新肾脏替代治疗关键技术成为肾脏病专业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项目组历经10余年,在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的资助下,围绕ESRD进展机制和诊疗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其突出点是ESRD诊疗技术的创新、应用示范及推广,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一、首次发现核心岩藻糖基化修饰在肾间质纤维化(RIF)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揭示ESRD进展的新机制-糖生物学机制。

首次发现TGF-β受体的核心岩藻糖基化修饰在RIF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率先发现核心岩藻糖基化修饰在高糖透析液诱导的腹膜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为RIF新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并为解决腹膜纤维化导致的超滤失败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二、首次提出针对ESRD病因特异性诊断的新策略,建立预后评估的新方法。

建议如无禁忌,糖尿病(DM)合并肾脏损伤的患者均应进行肾活检,以明确诊断肾脏病理类型。对1738例DM合并肾脏损伤患者行肾活检,降低误诊漏诊率38.8%;率先确定尿IL-8作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短期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对指导临床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意义重大。

三、率先开展针对ESRD关键治疗技术的创新性研究,完善ESRD综合治疗体系。

1、探索延缓ESRD进展的药物治疗:首次发现葛根素中药提取物可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肾脏保护作用;2、肾脏替代治疗关键技术的创新:①血液净化关键技术创新:率先开展超声引导forgarty球囊导管在HD血管通路栓塞中的应用,降低医疗费用;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活检钳技术在HD内瘘栓塞中的应用,使内瘘二级通畅率从87.5%提高至92.3%,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率先提出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内瘘血管狭窄效果的最佳评估时机在术后1天监测,得到业内专家普遍认可;总结验证了ACEI/ARB类药物对HD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率先在PD患者中发现红细胞分布宽度升高可作为心血管事件(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预测PD患者CVD的发生。②开展针对影响肾移植存活因素的相关研究:首次验证促红素衍生态ARA290可通过靶向作用于NF-κB通路,提高同种异体肾移植的存活率;率先采用“九步法”后腹腔镜活体供肾取肾术,使移植肾热缺血时间可缩短至1分钟以内,降低了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的发生率。ESRD关键治疗技术的创新性研究,推动了中国ESRD治疗技术的进步。

四、建立ESRD诊疗技术基层推广应用的新模式。

在国内率先建立以互联智慧分级诊疗体系为核心的ESRD诊疗关键技术基层推广应用的新模式,在省内外131家县市级医院推广应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为实现大病不出县提供技术支撑。

围绕该成果共发表论文211篇,其中SCI收录37篇,中华系列论文29篇,核心期刊论文145篇;主编专著3部,参与编著“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腹膜透析标准操作规程”等3部行业标准规范;参与制定国家级指南与共识3项。2018年项目组成功申请2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项目成果在国内多家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临床效果良好,显著改善了ESRD患者生存质量,减少医疗费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成果说明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已在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辉县市人民医院、河南宏力医院等18家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减少了ESRD合并症的发生,降低了ESRD患者的死亡率,显著改善了ESRD患者生存质量,降低了相关医疗费用。项目组受邀在国际会议及国外知名机构做大会发言、专题讲座及论文报告等约50余人次,在全国学术会议做大会发言、专题讲座及论文报告等约200余人次,对约30万人次参会人员进行研究成果的推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