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321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735.1 |
完成/联系人 | 高社干 原翔 齐义军 万里新 周福有 朱小娟 刘雅莉 王新帅 贾瑞诺 单探幽 袁小志 李硕果 刘怡文 孔金玉 谷变利 |
来源省份: | 河南 成果说明 ➫ |
完成单位: |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南阳市中心医院 安阳市肿瘤医院 河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
所属部门: |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科研日期: | 2019 |
研究行业: | 医院 |
研究主题: | 食管癌,微生态病因学,酶免检测试剂盒, |
入选计划: | 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 |
联系地址: |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景华路24号 |
传媒
该项目属于肿瘤学科病因方向,主要目标是研究食管癌个体化预防这一国内外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食管癌是中国死亡率第四位的恶性肿瘤,每年食管癌新发患者占全球55%左右,然而其5年生存率却不足30%。其主要原因:一是病因不明;二是病机不清。该团队在“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的资助下,坚持林县高发现场防治和实验研究,建立5.4万例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随访30余年研究队列,完成了20000余例食管癌患者癌组织芯片及冰冻生物样本库的建设,在食管癌微生态病因学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1)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等方法,结合生信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 Pg)感染是促进食管癌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为食管癌病因学理论体系的重大发现;
2)明确了Pg感染促进食管癌上皮-间质转化机制、抗凋亡机制,以及Pg通过调控免疫检查点分子获取逃避和破坏宿主免疫应答特性,揭示了Pg促进食管鳞癌演进的机制;
3)通过高发区高危人群筛查、随访监测及干预阻断等手段,探明了食管癌高发区中Pg作为高危因素的流行病学特征;
4)通过检测食管癌特异16S rRNA的丰度及分布,构建了食管癌高发区微生态病因的高危人群预警分子模型;成功制备了Pg快速生物检测芯片及酶免检测试剂盒,为食管癌早期筛查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客观指标。
该项目从2016年开始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6个市区的医疗机构进行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食管癌早期发现的敏感性,降低了食管鳞癌的筛查诊断成本,免除有创检查的痛苦,为食管癌高危人群预警、早期发现和个体化防治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社会效益显著。
围绕该项目共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10篇,JCR 1区6篇、2区2篇,8篇代表论文总IF 91.186,最高IF为36.421,获得发明专利6项,建立高危人群预警筛查和个体化预防方案3项。
论文发表后被Nature Review,Gastroenterology等顶级期刊多次引用,单篇三年引用次数达55次,国际知名教授Paolo在《纽约科学院年鉴》中给予评价并认为“Pg有望成为食管癌的生物标志物”;法国教授Jean在Nat Rev Microbiol中评价课题组的研究:“首次确定Pg和食管癌的因果关系”。
美国国立卫生院肿瘤研究所(NIH/NCI)2018年度报告中特别指出课题组研究的首创性;美国临床肿瘤协会2019年度癌症进展报告中强调课题组的研究“证实了Pg在食管癌中的富集促进了更高的患癌风险”。
基于该研究为典型性原创研究,还得到Science Daily等28家美国平面媒体及16家电台的广泛报道,中国最权威官方网站《人民网》以“诱发食管癌的一个危险因素被发现”详细报道了课题组的研究。
在河南省抗癌协会项目评价中,以詹启敏院士为组长的7位专家一致认为“在食管癌微生态病因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说明
该项目从2014年就开始进行食管癌高危因素Pg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2016年开始推广。应用情况如下: 食管癌筛查防治层面:目前我们已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及安阳肿瘤等多家医院已率先采用高危预警分子分层诊疗法,即通过对1870例高危人群进行口腔拭子法筛选,Pg感染阳性1166例,从388例40-75岁Pg感染高危人群行内窥镜检查,诊断出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92例。对于Pg感染阳性食管癌前病变患者推荐早期黏膜切除术协同给予抗Pg治疗;对于Pg感染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