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全蚀病新型微生物菌剂的研发与应用》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3209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S435.121 |
完成/联系人 | 杨丽荣1 全鑫 薛保国1 王建敏2 孙虎 毛红彦2 夏明聪1 孙润红1 张洁1 高新菊1 房新强 孙明明2 武超1 杨艳艳1 秦乃群 |
来源省份: | 河南 成果说明 ➫ |
完成单位: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 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2 |
所属部门: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
科研日期: | 2018 |
研究行业: | 农业服务业 |
研究主题: | 小麦全蚀病,微生物菌剂,病害防治, |
联系地址: |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1号 |
传媒
小麦全蚀病(Wheat Take-all)是世界性小麦毁灭性病害,又是河南省检疫性病害,被认为小麦“癌症”,严重威胁到中国小麦安全生产。然而基于小麦全蚀病还存在以下3方面问题:(1)致病机理不明,影响了小麦全蚀病的防治策略的制定。(2)防治难度大,不能满足对优质小麦的需求。(3)小麦生物防治关注度不够,生产上难以实现大面积绿色防控。该项目从以上关键问题着手,在农业部“948”等项目的支持下,明确了小麦全蚀病的致病机理,创制了小麦全蚀病新型生防制剂,实现了减药增效,为小麦绿色发展提供了保障。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1.明确了近10年小麦全蚀病发生动态、变种类型,首次全面揭示了小麦全蚀病菌侵染小麦过程中致病性和毒力有关的重要的基因调控网络,为制定和发展新的病害防控策略奠定了基础:明确了小麦全蚀病菌在河南省发生动态,系统鉴定了采集的病样,筛选出1023株小麦全蚀病菌,均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首次系统的揭示了河南省小麦全蚀病发生动态和快速传播发病的主要因素;首次从分子水平揭示了小麦全蚀病菌Ca2+,cAMP-PKA和MAPK通路致病因子调控网络。
2.创建了基于小麦全蚀病菌生物防治新途径,揭示了新型生防菌的作用机制:从国外引进了优异的生防菌株IDAC-C06和ACM941,同时分离到优异的生防菌563株,完成了365优异菌株的评价,获得了YB-05等新型菌株的专利授权7项。发现了YB菌系与井冈霉素复配防治小麦全蚀菌的增效作用。明确了YB-05等高效生防菌活性物质和抑菌基因,揭示了针对小麦全蚀病菌的生防机制。为小麦全蚀病菌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3.创制了新型小麦全蚀病菌微生物菌剂,田间表现长效作用,实现了农药减量控害:经过复配制剂、助剂优化筛选首次提出了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复配对小麦全蚀病菌防治增效作用,完成了复配药剂农业部大田药效试验(农药试验证号:SY201001691),初步形成了YB-05等新型菌株的微生物农药研发关键技术体,实现了微生物农药引进、吸收与再创新,以新型生防菌为研发基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4.开创了以生防菌为主的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治田间应用技术,为优质高产小麦的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小麦病害绿色防控提供了新思路:2009-2017年,在河南、山东、江苏、河北等地开展多点示范,本微生物制剂不仅改善了土壤中微生物菌群,还克服了生态环境污染,为优质高产小麦的生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小麦病害绿色防控提供了新思路。
该项目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发表论文22篇,行业标准1项。全省植物检疫系统共召开各类培训会议12036次、培训人员649万余人次。2014-20173年累计示范面积在1330.5万亩,新增产量为40608.5万公斤,经济效益达97772.6万元,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示范基地社会效益
成果说明
2009-2017年在河南省内开展了多点示范,在商丘、驻马店、周口、新乡、漯河、长葛、许昌、山东、河北等地进行了药剂防治示范试验,与管理部门-经销商-农药企业有效的结合,通过新技术的展示与示范,辐射带动周边县区及乡镇种植合作社,累积示范面积可达2360万亩,累积新增经济效益达183576.6万元,其中2014-20173年累计示范面积在1330.5万亩,新增产量为40608.5万公斤,经济效益达97772.6万元,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示范基地经济效益。该微生物制剂不仅改善了土壤中微生物菌群,还克服了化学农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