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水稻绿色高效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集成》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3120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S511.062 |
完成/联系人 | 李小坤1 李剑夫2 张洋洋1 廖世鹏1 王伟妮1 张赓1 吴海亚3 徐维明4 卜容燕1 邢烈火3 李强5 潘琴4 李云春1 李鹏飞1 侯文峰1 |
来源省份: | 湖北 成果说明 ➫ |
完成单位: | 华中农业大学1 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2 武穴市耕地质量保护与肥料管理局3 沙洋县土壤肥料工作站4 荆州市荆州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5 |
科研日期: | 2018 |
研究行业: | 谷物及其他作物的种植 |
研究主题: | 水稻,养分管理,施肥,粮食作物, |
联系地址: |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
传媒
该项目属于土壤与肥料科学技术领域。水稻是湖北省主要粮食作物,类型多、分布广,土壤养分变异大,存在施肥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施肥次数多、劳动力短缺,环境污染风险大等问题。
该项目基于高产优质、轻简高效、绿色环保等目标,开展了水稻养分吸收规律、稻田养分现状、土壤供肥能力分级与评价、肥料推荐方法、绿色高效施肥产品及技术、绿色高效养分管理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等研究,取得多项创新与突破,形成了绿色高效养分管理技术体系。
1.明确了湖北省不同类型水稻养分吸收特性、不同区域稻田土壤主要养分供应特征和丰缺状况、肥料养分在土壤中的保持及释放特征;建立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水稻绿色高效生产的养分供应与作物需求的时空匹配理论。
2.构建了以区域平均施肥量为基础、结合土壤供肥能力进行微调的氮磷钾肥料用量推荐方法;确定了不同稻区、不同供肥能力下的氮磷钾肥最佳配比及最佳经济效益施肥量;提出了水稻生产中的硅、锌稳产增效施肥配套技术。
3.研究了以聚氨酯或水基树脂包膜为主的缓/控释尿素,建立了中微协同、控失剂、腐殖酸等轻简绿色增效技术;研制了不同类型水稻专用配方肥,构建了科学运筹、机械深施、增密挖潜、水肥协同、秸秆还田、有机扩库等绿色高效养分管理技术体系。
4.明确了绿色高效养分管理技术对产量、品质、土壤肥力及环境的影响。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平均增产7.8%,提高整精米率5.4%、蛋白质含量6.5%,垩白度降低15.3%;省工4.5个/公顷,减肥(折纯)52.5 kg/hm2;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8.8%、回收利用率7.5个百分点;土壤速效钾和有机质分别平均提高11.3%和6.2%,土壤容重显著降低7.7%。平均减少氨挥发和径流损失23.6%和8.3%,减少CH4和N2O排放19.3%和31.6%。
5.建立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品种的水稻绿色高效养分管理技术模式7套。近3年累积推广3564.58万亩,增产166743.10万公斤,增收43.35亿元;节肥(折纯量)6957.51万公斤;省工473.02万个。通过增产、节肥、省工累计增加纯收入50.93亿元。
获授权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制订湖北省地方标准1项。研发专用肥产品2个、缓控释氮肥产品3个。发表相关科技论文66篇,出版专著3部。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果说明
针对湖北省水稻施肥不合理、施肥次数多、肥料利用率低、劳动力短缺、环境污染风险大等问题,该项目通过研究提出了基于区域尺度的氮磷钾养分推荐技术和水稻简化高效施肥技术,研究成果对稳定湖北水稻种植面积、提升水稻生产水平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示范及应用情况表明,该项目形成的技术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减少化肥用量,节省用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研究成果针对性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应用前景广阔。(1)项目实施过程中,2008~2014年首先在湖北省襄州区、钟祥、仙桃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