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全寿命安全性诊治服务体系研究与应用》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24075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TU746.3 |
完成/联系人 | 钱英欣 刘航 左勇志 刘占省 徐瑞龙 李翀 周黎光 尤德清 罗爱武 李铭 李占仓 兰春光 凡俊 鲁巧稚 卫启星 |
来源省份: | 北京 |
完成单位: |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一检测所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工业大学 天津市职业大学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科研日期: | 2016 |
研究行业: | 工程和技术研究与试验发展 |
研究主题: | 建筑结构,全寿命安全性,诊断评估,抗震加固,安全监控,民用工程, |
联系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34号 |
传媒
研究目的:为了让更多的民用工程得到科学监控,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延长使用寿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财产安全,该项目以数据信息化建设框架为指导,以BIM、损伤识别等技术为基础,以诊断评估、抗震加固、安全监控等系统的有效集成,建立建筑结构全寿命安全性诊治体系。充分利用BIM技术手段,集监测、鉴定、评估、维修等综合性服务于一体,在全国同行业中将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项目研究,对在建工程进行三维动态监控,满足大型建筑公共安全的需要;对既有工程鉴定、诊断、加固,将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避免灾难事故的发生,保障结构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工程诊断评估系统:首次建立了以工程案例为核心的工程诊断与评估信息化系统,并形成工程结构安全性诊断评估信息化服务体系。工程抗震加固技术系统:首次提出了适用于既有砌体结构的后张预应力抗震加固新技术,完成了从构件到结构的多维度系列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分析。BIM技术在大型复杂结构智慧建造中的应用研究:率先进行了基于BIM的参数化设计、BIM施工全过程控制技术、基于BIM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开放等关键技术研究,从而形成了BIM技术在大型复杂结构智慧建造中的成套技术。结构安全监控可视化系统研究:首次开发了基于BIM的三维可视化动态监测系统,改变了传统二维模式,能够基于BIM模型实现动态直观显示,进行安全预警,给施工过程和运营提供决策性技术依据。成果产生的价值:在科研成果方面,发表国际国内期刊及学术会议论文共计106篇,申请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6项。在工程实践方面,利用研发的技术,完成了北京市政务服务中心智慧化建造、徐州奥体中心钢结构、APEC会议厅屋盖等工程三维可视化动态监测、超过10万平米的工程评估诊断、80余栋约十余万平米老旧房屋的抗震鉴定工作、基于本服务平台开发的网站已投入运营使用。通过系统的研发和完善建筑结构全寿命安全性诊治综合技术和评估能力,解决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社会化咨询服务平台中的既有建筑检测数据的查询功能,提升了服务业产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首都建设,发展了北京的建筑产业,维护了公共安全,全面支撑了“科技北京”、“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的建设。项目已在大量实际工程中成功应用,实现累计收入约2.37亿元,累计利润约2950万元,上缴利税约1440万元,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也为北京市创造了良好的税收。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