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内容可控传播与可信保障关键支撑技术研发》

点击下载 ⇩

该项目属信息技术领域。

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互的最主要载体之一,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然而,互联网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大量虚假、涉黄等不良网络内容的存在容易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且有增长趋势;互联网架构难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和实施必要的管控等。上述问题不利于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相关组织和科研机构等的广泛重视。中国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着眼于提升网络体系架构可扩展性、安全性、可管控性、移动性和内容分发能力,系统布局新型网络架构、技术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开展实验网络建设”。

健康发展互联网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健全法规制度和加大监管力度,同时也需要强有力的支撑技术特别是革新的网络基础支撑技术。该项目重点在网络内容可控高效传播和网络内容来源可信保障两个方面开展关键基础支撑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该项目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先后受到了10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支持,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软件定义网络资源调度关键技术研究”等7项省级计划项目。该项目创新性主要包括:

(一)面向软件定义网络环境,提出了一套内容传播控制体系与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网络架构在内容传播控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种软件定义网络全局路径编排算法,极大地提升了网络资源利用率和内容传播效率。依托所研发软件定义网络设备和系统,开展了大规模的软件定义网络技术推广普及工作。

(二)面向异质网络环境,提出了基于云计算的三层内容分发技术,在实现网络内容集中可控管理的同时,解决了内容集中所带来的网络带宽瓶颈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高效的、可靠的内容传输技术。发布了国际互联网标准IETF RFC8191,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互联网领域的话语权。

(三)针对网络内容可信寻址问题,提出了域名系统安全漏洞评估方法、源地址验证测试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网络钓鱼检测方法,研发了网络钓鱼发现与处置一体化服务平台并进行了公益应用。所研发平台累计发现近10万例钓鱼网站,为保护网民财产和隐私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该项目发表SCI/EI检索论文10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41篇,包括:JCR一区论文25篇(最高影响因子10.435)。发布9项国际和国内行业标准;授权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7项;研发各类设备和系统5套。中国工程院沈昌祥院士等领域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项目部分成果获得了2017年度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公益奖”。该项目开展了大量的公益性推广应用,主要包括:在中国联通、多家高校对网络内容可控高效传播技术进行了普及推广,规模覆盖了全国90%以上的省份;开展了长期的网络安全公益性工作,为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提供长期的数据支撑服务,参与了2017年党的十九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为中科院网络中心等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网络基础实验平台建设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支撑。

成果说明

该项目重点在网络内容可控高效传播和可信保障两个方面开展关键基础支撑技术研究,并进行了公益性推广应用。本项目开展的推广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进行了技术普及推广工作,二是开展了网络安全相关公益性活动,三是积极促进网络基础实验平台建设和相关技术创新。主要推广应用情况概述如下: (1)技术普及推广 本项目技术普及推广工作主要包括:与中国联通山东省分公司培训中心(挂靠在山东省邮电学校)合作,建立了软件定义网络联合实验室,为中国联通相关技术员工培训共计5000多人次,培训规模覆盖了联通全国90%以上的省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