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骨节病新亚型的发现、西藏患者临床表现特殊性及西藏病区骨病构成》

点击下载 ⇩

整个工作取得结论如下:

1、流行病学调查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获得了“肱骨短小症”的“三间分布”数据资料。

2、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方面。采集了“肱骨短小症”患者和病区对照者的血液样本,同时在非病区(林芝)和山东省采集了对照人群的血液样本,进行了两次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对全基因组的测序结果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对相关基因进行了筛选和验证,否定了“肱骨短小症”是遗传性骨病的可能性。从而确认该病为“大骨节病的一个新的临床亚型”,将之命名为“肢根型大骨节病”或“中央型大骨节病”,填补了160多年来对大骨节病的诊断空白,对骨病的认识更加深化,增加了人类对骨病的知识积累,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该型的发现,使大骨节病的诊断和分型更加准确和细化,由此,大骨节病患者可分为轻型(表现为前驱期和临床I度),肢根型(或叫中央型,表现为临床II、III度),肢端型(或叫末梢型,表现为临床II、III度)和混合型(表现为临床II、III度)四种临床类型。

3、肢根型大骨节病病变特征。该病虽不是特殊的遗传性骨病,但其临床表现确与“经典”大骨节病患者的临床体征有巨大差异,进行了“肱骨短小症”与“大骨节病”的类比研究,确认了“肱骨短小症”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和病变特征(见上述性能指标一栏)。

4、新亚型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1)填补了大骨节病诊断的空白:大骨节病研究至今已经160多年了,但从没有人报告过这一特殊临床表现的亚型的存在;(2)对病情程度不同的理解进一步加深;(3)与大骨节病流行特征相吻合;(4)与机体生长发育阶段相吻合;(5)对病情监测及现场防治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6)为病因研究提供了线索。

5、西藏大骨节病患者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了其成因。首次提出西藏大骨节病具有与内地其他病区完全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西藏大骨节病患者下肢病变极为严重,常常导致患者瘫痪,这与内地患者区别显著。该研究发现,西藏病区患者这种严重病变的原因是真菌毒素DON与饮茶型氟中毒双重打击的结果。

6、西藏大骨节病病区骨病构成复杂。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西藏大骨节病病区骨病构成复杂,多种骨病并存。除了退行性骨关节病、氟中毒、类风湿等骨病外,还新发现了三种少见的骨病患者,分别为“多发性骨疣”、“跖骨短小症”、“干骺端骨发育障碍”等骨发育障碍疾病。

该研究成果确认了大骨节病存在新的临床亚型,这一发现填补了160年大骨节病研究的空白,使得大骨节病的诊断与分型更加精准。该型大骨节病的临床表现为“肱骨短小,手足正常”。大骨节病新的临床亚型的发现,完善了大骨节病的诊断,对于病情判断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研究还证实DON与F具有联合作用,导致骨软骨发生病理损害、变性和坏死,加上高原山地下肢负荷过重,这几个因素共同作用,是西藏大骨节病呈现特殊的临床表现的原因。证实西藏病区存在多种骨病,应注意鉴别。

成果说明

谢通门县是我国大骨节病重病区之一,于2000年被纳入重点监测范围,迄今已经快20年了。 县疾控中心按照国家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儿童手部X线拍片时,发现了几十例手部正常而身材矮小的病例,其肱骨和股骨短小非常明显,也有大关节的变形改变,但按照现行的大骨节病监测的要求,这些患者不被诊断为大骨节病,引起了我们的困惑。本项目应用后,澄清了关于大骨节病诊断的疑问,使得病情监测数据更加准确,对病情判断和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当地居民除有大骨节病外,皆有饮用砖茶的传统,存在饮茶型氟中毒,故氟中毒的流行也非常严重,成人中很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