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子病理分型的胶质瘤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和应用研究》

点击下载 ⇩

该项目属于神经外科学领域。据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统计,恶性胶质瘤占原发恶性脑肿瘤的70%,年发病率约为5/10万人,患病率约为29.5/1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14,000例,胶质母细胞瘤中位生存期仅18个月,成为危害中国民众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给社会经济造成沉重负担。项目组围绕胶质瘤客观诊断指标缺乏、总体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筛选诊疗相关分子标记物、基于分子标记物进行分子病理分型,评估肿瘤复发风险并给予差异化的治疗策略,提高了治疗效果并将医疗成果推广应用,旨在实现胶质瘤的精准诊疗,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项目组提出并着力解决了下列关键技术问题:1.发现了新型的胶质瘤预后相关分子标记物,首次提出了染色体1q/19p多体、IL-17高表达、血管内皮细胞1p/19缺失作为预后分子标记物的应用价值。2.明确了分子标记物在不同脑区的差异化分布特点和不同脑区预后的差异,取得重要发现并将肿瘤部位纳入预后分层体系。3.筛选出诊疗相关分子标记物(1p/19q缺失、1q/19p多体、IDH1/2突变、MGMT表达等)并进行分子病理分型,解决了混合胶质瘤病理诊断困难的问题,建立了基于分子病理分型的精准诊疗体系,区分高危患者和低危患者。4.基于上述胶质瘤精准诊疗体系,术后评估肿瘤复发风险并给予差异化治疗策略,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低级别胶质瘤(WHOII级)3年生存率由87.3%提高到99.1%,间变胶质瘤(WHOIII级)3年生存率由55.1%提高到84.1%;胶质母细胞瘤(WHOIV级)3年生存率由17.0%提高到41.5%,中位生存时间由20个月提高到28个月,远高于国际水平14.5个月。向全国30多家医疗机构推广应用该诊疗体系,取得良好效果,得到认可和好评。

研究期间发表SCI文章27篇,累计影响因子70分,他引总次数126次,其中2篇论著发表于脑肿瘤领域国际顶尖杂志Neuro-oncology(IF=7.371)上,单篇最高他引次数16次,发表中文核心期刊文章36篇,他引总次数211次。项目组在研究期间培养北京市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1名,研究生30名,主办国内会议10余场。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