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
点击下载 ⇩文件编号: | KEYAN666143829666 |
---|---|
下载格式: | Word/DOC(PDF已转Word) |
中图分类: | R512.32 |
完成/联系人 | |
完成单位: | 德宏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科研日期: | 2011 |
研究行业: | |
研究主题: |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防治对策, |
传媒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通过蚊类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国家传染病防治法中列为乙类传染病管理。为全国性分布的常见传染病,流行于夏秋季,多发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人群感染率非常高,但发病率却相对较低,平均病死率25%,致残率45%,是严重威胁全州各族人民身体健康的严重传染病。
该项目的总体思路是要查明德宏州是否存在乙脑自然疫源地,以及疫源地的性质、结构、特征,健全可持续性防治乙脑工作机制,规范疫情监测、报告、疫情处理、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免疫、技术培训、健康教育等技术措施,探讨行之有效的科学防治对策,有效控制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生和流行,降低乙脑发病率和死亡率,确保全州各族人民身体健康,促进边疆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通过研究,科学地首次证实了德宏州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是猪等动物,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病原体是乙型脑炎病毒;通过实施疫情监测、预防接种、疫区处理、技术培训、健康教育、灭蚊和爱国卫生等综合防治措施,2001~2010年平均发病率比1991~2000年降低了60.68%;年均死亡率比1991~2000年降低了76.27/10万,有效控制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生和流行,对保障人民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与全省相比,疫情下降幅度最大。首次检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查明了德宏州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对我州长期开展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作用;科学制定了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对策,加强了技术培训工作,建立了可持续防治乙型脑炎工作机制;通过健康教育,使广大群众懂得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危害,提高了公众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自我防护意识。在疫源地研究、首次检出乙脑病毒、疫情控制和可持续防治工作机制上都是一个创新,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