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点击下载 ⇩

课题来源与背景:课题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公布2016年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传承创新专项立项课题的通知》,桂卫中医发[2015]14号,任务书编号:GZLC16-80。研究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 .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患者表现为腹泻、腹痛、解血样便,严重者发热、消瘦、甚至肠穿孔。多数病人病程缓慢,且反复发作,迁延数月至数年,UC的药物治疗,现代医学多主张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注射液,侍症状好转后口服强的松,疗程1个月至数月。同时口服柳氮磺胺吡啶片(SASP),疗程1年,甚至有人主张终身治疗。如疗效不好,也可用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硫嘌呤治疗。这些治疗方法不但疗程长,而且副作用较多,医药费用也较大,许多病人因此难以坚持治疗。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课题组从1996年2月起,用中药青黛、银花、乳香、没药、五倍子水煎,加西药地塞米松给患者保留灌肠,取得较好疗效。从2015年8月起,课题组在原方的基础上,取消地塞米松,加中药黄芪、党参、黄连、延胡索共9种,水煎灌肠治疗UC,效果显著。其方法为;将经结肠镜检查并经病理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对照组70例,治疗组用以上中药各6克水煎至200ml,保留灌肠,每晚一次,疗程14天。对照组用庆大霉素16万U,利多卡因50mg,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200ml,保留灌肠,每晚一次,疗程14天。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42例,占60%,有效23例,占32.86%,总有效率92.86%,无效5例,占7.14%。对照组完全缓解28例,占40%,有效25例,占35.7%,无效17例,占24.3%,总有效率75.7%。两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1)。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中医将UC归属于“泄泻”“肠澼”“久痢”“滞下”“脏毒”“血痢”等范畴,认为该病是在脾胃虚弱基础上,由外感六淫邪毒、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引起,其发病原因与西医论述有许多相似之处。中药青黛具有清热解毒、凉血作用;乳香能凉血、祛瘀、消肿生肌;没药则能活血止痛,并能消肿生肌。五倍子含有鞣酸、树脂、脂肪、淀粉等成分,可使皮肤粘膜溃疡等组成蛋白质凝固而起到收敛作用,能使血液凝固而具止血作用,对痢疾、绿脓杆菌有抗菌作用。银花含有环已六醇、黄酮类、肌醇、鞣质等,为一种较强的广谱抗菌中药,有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作用,还有收敛作用,很适用于肠炎。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的功效,党参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UC病人由于长期腹泻,多为体质虚弱,这两种中药可以补充气血。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延胡索则有活血、行气、止痛的作用,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性能指标: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年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具有持续反复发作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伴有(或不伴)不同程度全身症状者。病变范围:可为直肠、直肠乙状结肠、左半结肠、右半结肠全结肠、区域性结肠受累。入选病例以病变部位在直肠、乙状结肠效果较好,因药水可直接达到这些部位。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根据UC有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以及结肠镜下所见黏膜充血、水肿、容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糜烂、多发性浅溃疡等病理改变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有补气、升阳、活血、止痛、生肌、消肿、杀菌等功效的中药9种组成的灌肠药方。方剂搭配合理、有效。UC局部用药可直接发挥药效,效果好且疗程短,而全身用药不但效果差,而且疗程长。课题发表论文3篇,综述1篇,其中国家级刊物2篇,省级2篇。经广西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2次查新,国内均未见类似报道。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2.86%,经随访复发率仅为9.09%,两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该研究方法药源广泛、价格便宜,操作简便易行,不但适用于大医院,也适用于基层医院。通过治疗组观察,除少数患者灌肠后有轻度腹痛,休息片刻自然缓解,其余未发现任何副作用,该方法安全有效。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应用情况:从2015年8月至2017年元月在该院内科、外科、门诊及忻城县中医院、城关镇卫生院治疗病例155例,均取得显著效果。存在问题:因该治疗方法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及设备,所以必须在医疗机构或者掌握卫生专业知识的人操作,患者及家属自行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当地交通不便,加上部分农民外出打工较多,治疗后随访较困难。获奖情况:无。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