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超声新技术评价心肌应变功能》

点击下载 ⇩

心力衰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早期发现心肌功能受损尤为重要。心肌应变可早期、敏感、准确反映心肌功能。该成果采用多模态超声新技术,针对临床常见具代表性心血管疾病,包括结构性心脏病(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心脏后负荷增加(原发性高血压)、代谢性心肌病(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及接受短期胰岛素泵治疗者、甲状腺功能减退及亢进)及肺循环异常(肺切除、肺动脉高压)等,建立冠状静脉结扎动物模型模拟冠状静脉梗阻性疾病,进行心肌分节段、分层次的二维/三维及分层应变研究。主要内容如下:①首次提出了主动脉瓣二瓣化患者左室心肌功能异常与瓣膜功能异常的类型有关,瓣膜功能异常类型不同所致的心肌损伤特点也不同;如瓣膜功能正常,则其心肌应变可无明显异常(Medicine, 2015,94(47):2085-2093(SCI IF 5.7,JCR 2))。②肺切除范围不同对左、右室心肌应变损伤累及的范围及程度不同(Medicine, 2016,95(31):2085-2093(SCI IF 2.13,JCR 2))。③建立结扎巴马香猪冠状静脉的动物模型,研究冠状静脉梗阻时左室心肌应变的变化规律和特点(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6,25(7):625-629(中华核心))。④由正常血糖、糖耐量异常发展到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左室心肌应变的变化规律(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6, 25(11):932-936(中华核心))。⑤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心肌内、中、外三层分层应变损伤特点和规律(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5,24(9):737-741(中华核心))。总体来说,不同原因所致的心肌功能受损时室壁各节段及各层心肌发生损伤的程度及早晚顺序并不一致,该研究主要采用的分层应变分析方法结合了心室壁心肌解剖学特点,且具备斑点追踪技术不受心肌运动方向和声束角度影响的优点,可精确、灵敏的对左、右室各节段内、中、外3层心肌的局部及整体功能进行定量评价,能够灵敏的检出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传统的全层应变技术无法发现的早期亚临床性心肌功能改变,总结不同病因所致的心肌功能损伤改变的规律和特点,帮助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患者在出现不可逆性的心肌功能受损之前接受合适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研究共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均为JCR 2区),中华医学会系列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篇。培养了数名青年技术骨干及3名博士研究生和10名硕士研究生。但该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为单中心研究,尚需进一步的多中心实验研究。项目自开展至今每年举办两期免费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有多篇论文在国际ASE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在国内多家省级三级甲等医院均有应用。经查新该研究所取得的多项成果已达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内容已步入国际先进水平。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