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关键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创新与应用》

点击下载 ⇩

颅脑是CT/MRI最早应用的器官,CT及MRI各种关键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一直是医学影像学研究热点。该项目从临床实际应用出发,将CT、MRI关键技术创新性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重大疾病,提高了神经系统脑血管病、肿瘤、外伤性脑损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性脑病(HIE)、抑郁症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及预后评估准确率;同时大幅度降低了适应症患者CT检查辐射剂量。

主要研究技术创新点包括以下内容,1、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见原因为外伤和动脉瘤破裂,而对于非外伤患者动脉瘤破裂是最常见原因,该研究首次提出应用双能CTA能量成像虚拟平扫图像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动脉瘤,省去颅脑平扫CT,大幅度降低了患者辐射剂量。2、CT灌注成像是常用检查技术,然而辐射剂量较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该研究提出降低时间分辨率的方法,在保证获得满足诊断图像的前提下,实现了辐射剂量降低一半的目标。3、应用磁共振结构图像及静息态功能成像研究了重度抑郁症患者脑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课题组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功能及结构均存在异常且无论是在治疗前还是治疗后抑郁症患者功能与结构异常的脑区均没有重叠,表明异常的脑功能与结构对于抑郁症神经病理机制的作用是相互独立的。4、DTI及MRS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MRI表现正常区域,如额叶白质、胼胝体等部位,FA值、Cho/NAA比值等参数出现明显变化,并且与患者病情及预后具有相关性。5、在国内外较早应用DKI对胶质瘤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了术前评估及分级诊断的价值。结果表明MK、RK、AK、FA值对于肿瘤级别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而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成像对于低级别肿瘤纤维束主要受压移位,而高级别胶质瘤周围纤维束出现破坏,连续性中断。这些结果对于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评估等具有重要应用价值。6、SWI在新生儿HIE的应用,结果表明SWI对于发现颅内出血较常规序列敏感,可以减少HIE时出血病灶的漏诊,协助临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7、应用SWI及MRSI成像研究了热射病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SWI及MRSI较常规磁共振成像能更敏感的发现病变,并且能协助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该项目被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如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滨州市人民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烟台医院等应用,降低了适应症患者CT检查剂量,平均降低50%以上,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及病情、预后评估准确率。该项目研究的代表性论文分别发表在《Am J Neuroradiol》、《J Comput Assist Tomo》、《PLoS One》、《Clin Radiol》等国际知名杂志,并且多个国际期刊如《Am J Neuroradiol》、《RadioGraphics》推荐应用关键技术“CTA能量成像虚拟平扫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实用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由齐鲁医院王青教授任组长,多名国内放射学教授所组成的鉴定小组对该项目进行了科学技术成果评价,一致认为该项目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成果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组成员还将研究成果在每年举行的学术会议上进行大会发言及学术交流。项目培养研究生10余名。

成果说明

CT/MRI关键技术自2010年10月开始陆续在国内多家医院应用,如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滨州市人民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烟台医院等获得广泛应用。关键技术能量CTA虚拟平扫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被多个国际著名SCI期刊如AJNR、RadioGraphics等杂志介绍,推荐在临床工作中应用。

  1. 下载详细PDF版/Doc版

提示:为方便大家复制编辑,博主已将PDF文件制作为Word/Doc格式文件。